清代蜀籍女诗人曾懿、曾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6 18:50
曾懿是晚清女诗人、女词人、女医生,四川华阳人。其妹曾彦是晚清女诗人。姊妹二人善诗词、工书画,在文学、绘画、刺绣甚至医学上有着较高的造诣,涉猎广博。曾氏姊妹特殊的行旅经历,造就了其思想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而人生则呈现出与中国传统闺秀不同的风貌。本论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爬梳文献,细读其诗词集,以曾氏姊妹的家族文化与地域特点、生平经历为主要考察内容,分析其诗歌的风格与意蕴,全面梳理、探究其人其事,并对曾氏姊妹的诗歌作出恰当的评价。本文分三章来撰写:第一章,梳理曾氏姊妹的家世、生平。首先,介绍华阳曾氏与常州左氏,指出曾氏姊妹在诗歌上的造诣离不开其家庭教育与家族文化的熏陶;其次,概述曾氏姊妹的生平事迹;最后分析蜀地文化与曾氏姊妹的创作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分析曾懿的诗词创作,分别从独具特色的行旅诗、词的创作实践来探究曾懿诗词的艺术风格与创作心态,最后归纳其诗学、词学渊源与审美意趣。第三章,为曾彦的诗歌研究,从《桐凤集》与《虔共室遗集》两部诗集着手探究其诗歌内容与艺术风格,根据其创作时间与创作心态的不同,其诗歌风格也体现出不同的特色,其中《桐凤集》的诗歌风格以自然典雅、风骨益洁、幽怨哀婉为主,《虔共室遗集》则是以直而不野、丽而有则、冲淡与俊爽之气为主。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了曾氏姊妹创作的文学史意义以及曾氏姊妹的创作由传统向近代的过渡,从而探究曾氏姊妹在诗歌创作题材上的延展、其公开的社交与出行的自由,以及曾懿将研究方向转为女学、实学的进步性。
【学位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207.22;K24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家世传承与生平活动
第一节 家世略论
一、华阳曾氏概况
二、常州左氏概况
三、家族姻亲概况
第二节 生平事迹补论
一、出生地及浣花溪畔的生活
二、曾懿——嫁人辞亲,为恨宦途常作客
三、曾彦——携夫宦游,奈何人生苦局促
第三节 蜀地之于曾氏姊妹的意义
一、曾懿毅然告别闺阁文学
二、曾彦的交友圈
第二章 曾懿的诗词创作
第一节 行旅诗的创作
一、由川入闽再至皖
二、随宦皖江
第二节 词的创作实践
一、词作的分类
二、词人心态
第三节 诗、词学渊源与审美意趣
一、诗:对杜甫的接受
二、词:对宋词的学习
三、艺术风格与旨趣
第三章 曾彦的诗歌研究
第一节 《桐凤集》的题材与风格
一、诗歌题材
二、艺术风格
第二节 《虔共室遗集》的内容与风格
一、诗歌内容
二、艺术风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相似文献】
本文编号:2843634
【学位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207.22;K24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家世传承与生平活动
第一节 家世略论
一、华阳曾氏概况
二、常州左氏概况
三、家族姻亲概况
第二节 生平事迹补论
一、出生地及浣花溪畔的生活
二、曾懿——嫁人辞亲,为恨宦途常作客
三、曾彦——携夫宦游,奈何人生苦局促
第三节 蜀地之于曾氏姊妹的意义
一、曾懿毅然告别闺阁文学
二、曾彦的交友圈
第二章 曾懿的诗词创作
第一节 行旅诗的创作
一、由川入闽再至皖
二、随宦皖江
第二节 词的创作实践
一、词作的分类
二、词人心态
第三节 诗、词学渊源与审美意趣
一、诗:对杜甫的接受
二、词:对宋词的学习
三、艺术风格与旨趣
第三章 曾彦的诗歌研究
第一节 《桐凤集》的题材与风格
一、诗歌题材
二、艺术风格
第二节 《虔共室遗集》的内容与风格
一、诗歌内容
二、艺术风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少玲;;曾懿的童蒙教育思想浅析[J];文存阅刊;2018年07期
2 李润英;;曾懿的《女学篇》概览[J];教育评论;1990年04期
3 屠揆先;;清代女中医曾懿及其《医学篇》简介[J];中医杂志;1981年04期
4 辛夫;;历代蜀医考(三)——成都女医家曾懿传略[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03期
5 欧阳军;曾懿与《中馈录》[J];烹调知识;2002年05期
6 胡昌健;曾懿与左锡嘉[J];四川文物;1993年06期
7 胡翘武,胡国俊;曾懿女医晚年医学轶事[J];四川中医;1985年10期
8 杨彬彬;;曾懿与晚清“疾病的隐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02期
9 王林云;段晓华;刘珊;唐禄俊;;浅论曾懿《古欢室医书三种》[J];中医文献杂志;2017年03期
10 ;我国古代最著名女中医——曾懿[J];中医药通报;2013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丽莎;清代蜀籍女诗人曾懿、曾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9年
2 罗畅;曾懿及其诗词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9年
3 王林云;曾懿医学文献整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43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43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