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网络粉丝文学批评现象的“凡人凡语”研究
【学位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206.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选题价值
第一章 网络时代粉丝批评的兴起
第一节 印刷文化时代的读者批评
第二节 粉丝亚文化与网络文学粉丝批评
一、粉丝亚文化的形成
二、网络文学中的粉丝现象
三、网络文学粉丝批评活动
第二章 “凡人凡语”批评活动分析
第一节 “凡人凡语”的形成过程
一、凡人书评区的发展状况
二、“饭粒”们的自发编辑
第二节 赛博空间:“凡人凡语”的生产平台
一、文学批评生产平台的变迁
二、赛博空间的特点
三、赛博空间对“凡人凡语”的塑造
第三节 粉丝:“凡人凡语”的批评主体
一、传统媒介语境下的文学批评主体
二、数字媒介与网络文学批评主体
三、“凡人凡语”的批评主体
第四节 动态文本:“凡人凡语”的文本特色
一、“凡人凡语”的文本特征
二、“凡人凡语”的语言特点
第三章 对“凡人凡语”的反思
第一节 “凡人凡语”的缺陷与不足
一、随性的语言表述
二、消失的价值立场
三、混乱的批评标准
第二节 “凡人凡语”对网络文学批评建构的启示
一、网络文学需要粉丝批评
二、确立“爽文学”的批评标准
三、建立“合作式”的批评模式
四、生成动态开放的批评文本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成竹;王兴永;;网络文艺批评特征简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02期
2 单小曦;;网络文学的美学追求[J];文学评论;2014年05期
3 张清祥;;鲁迅论文学批评的主体、标准和方法[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03期
4 周志雄;;文学批评的三种类型[J];新文学评论;2013年01期
5 邵燕君;;在“异托邦”里建构“个人另类选择”幻象空间——网络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之一种[J];文艺研究;2012年04期
6 王菱;;第二媒介时代的主体建构[J];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05期
7 洪治纲;;信息时代:文学批评的挑战与选择[J];南方文坛;2010年06期
8 禹建湘;;空间转向:建构网络文学批评新范式[J];探索与争鸣;2010年11期
9 欧阳友权;吴英文;;网络文学批评的价值和局限[J];探索与争鸣;2010年11期
10 欧阳友权;;当传统批评家遭遇网络[J];南方文坛;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明;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中国粉丝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王婉秋;西方文学批评在现代中国:1917-1937[D];吉林大学;2014年
3 张遥;当代中国网络影视评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杨逾涵;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D];辽宁大学;2013年
5 陈晓洁;媒介环境学视阈下文学与媒介之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黎杨全;数字媒介与文学批评的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青;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庄桂成;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润溪;基于消费主义的泛娱乐时代粉丝迷群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2 刘湘宁;我国网络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3 彭何;网络环境中的“粉丝”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4 周秋红;网络文学批评:现状及其走向[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511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51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