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冯梦龙“三言”与《情史》中的开明官员形象
本文关键词:试论冯梦龙“三言”与《情史》中的开明官员形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冯梦龙编撰的《情史》和“三言”是明代通俗小说文学的杰出代表,文言小说集《情史》继续传承了自魏晋以来笔记小说史书体例风格,多标榜其记事之确实,以史家的态度书写笔记,在艺术表现上,其故事情节多为直线发展的笔记体,缺乏人物形貌与心理的描写,也没有特别铺张情节的发展,但在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发展过程中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白话小说集“三言”开启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通俗小说创作的巅峰时代,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深远。随着冯梦龙文学作品的不断出现,学术界诸多学者对于冯梦龙及其巨大文学成就的研究成绩斐然,涵盖了冯梦龙的人生历程,小说作品的考证溯源、思想主题、创作观念、艺术价值、小说技巧、人物形象以及传播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综观以上学术研究情况,笔者发现作为笔记小说和通俗小说两者集大成者的冯梦龙,其《情史》和“三言”两部小说集具有继承和发展的连续性,涉及《情史》和“三言”各类人物形象的研究硕果累累,但整体特点上都比较单一和零散,而对于冯梦龙小说作品中某一特殊的人物形象将其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对比研究,尚留空白。鉴于此,笔者试图对比分析《情史》、“三言”中开明官员群体,赏析他们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征,研究挖掘他们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内涵。本论文共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近现代各位相关学者对于冯梦龙研究的学术成果及研究历史现状,在冯梦龙小说人物形象研究领域挖掘出还未被涉及探讨的开明官员群体,阐述开明官员出现的原因及研究意义,并明确界定了文中“开明官员”的概念。第二章主要从“三言”与《情史》成书的社会背景及文化土壤入手,用大量时代背景来说明“三言”《情史》两部著作产生的必然性和社会现实意义。第三章主要从冯梦龙的传奇人生历程出发,介绍冯梦龙的文学成果,从而研究其文学创作观——“情教观”影响下的文学作品和小说人物形象。第四章将“三言”、《情史》中所有官员人物形象分别进行归类,并对其中同题材故事中的开明官员做深入比对分析,进而赏析不同语言类型风格下相似的人物形象,为开明官员人物形象开创了各具特色的审美情趣。第五章主要探讨冯梦龙笔下开明官员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结合其“情教观”的文学创作观和开明官员自身的市民属性,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并对当今社会官员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冯梦龙 “三言” 《情史》 开明官员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7
- 第一节 研究的历史和现状11-13
- 第二节 选题的原因及研究意义13-15
- 一、选题的原因13-15
- 二、选题的研究意义15
- 第三节 文中“开明官员”概念的界定15-17
- 第二章 “三言”与《情史》成书的社会背景及文化土壤17-24
- 第一节 “三言”与《情史》成书的社会背景17-21
- 一、“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17-19
- 二、“人滞于官”和“官曹空虚”19-21
- 第二节 三言”与《情史》成书的文化土壤21-24
- 一、市民阶层的壮大和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1-22
- 二、救亡图存思潮的出现与小说创作自觉时代的到来22-23
- 三、开明官员人物形象的出现是民心所向23-24
- 第三章 冯梦龙的传奇人生历程24-32
- 第一节 杰出的通俗文学家24-28
- 一、冯梦龙的家庭生活和情感状况24-26
- 二、士子——科举——官员情结26-27
- 三、冯梦龙多产的创作和丰富的著作27-28
- 第二节 冯梦龙进步的文学观28-32
- 一、情教观(至情论)28-29
- 二、“情教观”对冯梦龙小说作品的影响29-32
- 第四章 独树一帜的开明官员形象32-51
- 第一节 “三言”与《情史》中的官员百态32-37
- 一、明朝中后期“官本位”思想的微妙变化32-34
- 二、冯梦龙“白话”小说笔下的官员形象——以“三言”为例34-36
- 三、冯梦龙“文言”小说笔下的官员形象——以《情史》为例36-37
- 第二节 “三言”中开明官员形象代表人物三论37-44
- 一、“忍痛割爱”吴知县37-40
- 二、“正直无私”刘推官40-43
- 三、“真情至性”乔太守43-44
- 第三节 “三言”、《情史》同题材故事开明官员的比对分析3444-51
- 一、不同语言类型故事下相似的人物形象44-48
- 二、相似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的审美情趣48-51
- 第五章 “三言”与《情史》中开明官员形象的原因和意义51-57
- 第一节 开明官员出现的原因51-54
- 一、前人的积累与冯氏“情教观”的改造51-53
- 二、开明官员的市民属性53-54
- 第二节 开明官员出现的意义54-57
- 一、开明官员对于现实社会的反映54-55
- 二、开明官员形象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55-57
- 结语57-58
- 致谢58-59
- 参考文献59-61
- 附录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灿朝;求真创新 梦龙现形——评聂付生《冯梦龙研究》[J];云梦学刊;2005年06期
2 ;冯梦龙研究述略——记全国冯梦龙学术讨论会[J];江苏社联通讯;1985年12期
3 王凌;冯梦龙麻城之行——冯梦龙生平及思想探幽之二[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8年04期
4 王凌;;“畸人”冯梦龙的创作高峰期——冯梦龙生平和思想探幽之四[J];汕头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5 王凌;;冯梦龙与侯慧卿[J];文学评论;1989年04期
6 木易;;也谈冯梦龙同名异人问题[J];学术研究;1990年06期
7 齐裕q ,包绍明;冯梦龙研究的可喜收获——评《畸人·情种·七品官》[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2年05期
8 陶青,熊笃;冯梦龙的政治思想[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9 冯楠,余宏模;冯梦龙写了一本鲜为人知的通俗文学著作[J];贵州文史天地;2000年01期
10 周群;冯梦龙的文学思想及其儒学根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卉荣;冯梦龙(二)[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2 腾卉荣;冯梦龙(一)[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3 滕卉荣;冯梦龙(三)[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4 腾卉荣;冯梦龙(四)治官如治家[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5 记者 周澜源;黄埭成为冯梦龙研究基地[N];苏州日报;2011年
6 苏州市相城区委书记 曹后灵;相城:做靓冯梦龙文化[N];光明日报;2014年
7 王树培;我国最早提出节制生育的人——冯梦龙[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8 任国征;冯梦龙如何看待“子路结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阿袁;冯梦龙的经学力作[N];中华读书报;2013年
10 吕坤良;勤于实践 贵在创新[N];人民法院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晨燕;明清交替之际的信息传播与社会影响[D];复旦大学;2014年
2 张嵘;试论冯梦龙“三言”与《情史》中的开明官员形象[D];湖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黄晗曲;冯梦龙的文化行为与文化人格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4 张小龙;冯梦龙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展菲;冯梦龙的经学思想对情教观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1年
6 霍省瑞;冯梦龙情教与名教之矛盾思想[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晓茹;论冯梦龙的小说理论[D];新疆大学;2006年
8 杨坤;从“三言”看冯梦龙作品中的“雅”“俗”调适[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媛婷;从“三言”看冯梦龙思想的复杂性[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10 何悦玲;冯梦龙“情教观”辨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试论冯梦龙“三言”与《情史》中的开明官员形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52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5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