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清初吴中弦索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5 09:02
本文关键词:晚明清初吴中弦索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弦索乐器在元代就已被用于散曲清唱的伴奏,而经过明初的考音定律,在宫廷教坊与藩王乐府中形成了一种用弦索伴奏南北曲(以北曲为主)的特定曲唱形式一一弦索官腔,它代表着明代的官方正声。南曲渐兴之后,明代曲学中的南北辨体意识开始高涨,弦索最终成为了北曲的代名词。吴中弦索活跃于晚明清初的江南地区,这种弦索曲唱形式一度令昆曲都黯然失色。本文即从整体上关注其发展历程与艺术特色,并最终诠释其曲史意义。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再现吴中弦索发展的具体过程。明代中后期,弦索官腔趋于衰亡,同时在地方上又出现了许多弦索新声。在此背景下,嘉靖后期,张野塘将中原弦索带到太仓,并将其改造为贴近南曲的弦索新乐。而以陆君吻为代表的众多吴中弦索传人则将其发扬光大。晚明清初的两百年间,吴中弦索风靡于整个江南地区。第二章剖析吴中弦索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乐器上,吴中弦索保留琵琶,并以新式三弦与提琴为标志。在唱法上,吴中弦索既不同于弦索官腔,也不等于昆腔北曲。在曲目上,吴中弦索继续以北曲为主,保持着南北曲的文体格局。第三章挖掘吴中弦索雅化的曲学意义。随着吴中弦索成为江南曲坛主流的北曲歌唱形式,文人曲家开始介入其中。明末以降,先后出现了数部弦索谱,从字音、句格、板式、工尺等方面对吴中弦索加以规范。这些雅化工作的标准是传统的北曲曲韵与曲律,其目的在于使吴中弦索成为当下的雅正北曲。如果说明末清初的吴中弦索谱仍承载着在野文人曲家的北曲复古梦想,那当超越了吴中弦索的《太古传宗》琵琶调登上庙堂时,则意味着有明之弦索北曲已经与南曲(甚至是俗曲)一同作为前朝新声被纳入康乾盛世的礼乐系统中去了。
【关键词】:吴中弦索 北曲 复古 曲统 张野塘 沈宠绥 弦索谱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37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绪论10-17
- 第一章 “江南名乐”——吴中弦索的诞生与流播17-75
- 第一节 明代中后期弦索曲唱的流变轨迹17-33
- 第二节 张野塘与其改造之太仓弦索33-48
- 第三节 “善弦索者皆吴人”:吴中弦索传人考48-68
- 第四节 吴中弦索的流布与影响68-75
- 第二章 “柔曼婉畅”——吴中弦索的音乐与曲目75-105
- 第一节 三弦·提琴·琵琶:吴中弦索的乐器75-82
- 第二节 “今之弦索非古弦索也”:吴中弦索的唱法82-92
- 第三节 杂剧·传奇·散曲:吴中弦索的曲目92-105
- 第三章 “征声按谱”——吴中弦索的雅化与尊体105-162
- 第一节 雅音向往:沈宠绥《弦索辨讹》105-123
- 第二节 吴门正宗:张聘夫《较正北西厢谱》123-136
- 第三节 浙西弦音:沈远《北西厢弦索谱》136-150
- 第四节 庙堂王化:汤斯质、顾峻德《太古传宗》150-162
- 总论:吴中弦索的曲史坐标与晚明清初的北曲复古162-166
- 参考文献166-181
- 后记181-182
本文关键词:晚明清初吴中弦索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68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6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