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鲁敏的小说创作

发布时间:2020-11-22 00:28
   夹杂在50后、60后已成名的作家和80后、90后新潮作家之间,70后作家逐渐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中坚代”,他们的作品多展现改革开放后城乡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农村状况与农民性格特征。日常生活与人性间复杂交错,从平凡小人物的生活中,凸显人生的种种温暖。从90年代开始,70后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他们的写作风格难以划分一种类型,在创作主题方面具有多层性。其中有延续陈染、林白的女性写作,继续探寻女性的隐秘世界的作品;也有关注城乡变化,描写改革影响下的城镇生活变迁的作品。作为70后作家,鲁敏着眼于世俗生活,呈现出一种完整细致的社会关注。前期关注大时代背景下的小家庭生活,描写故乡东坝的风土人情;后期将目光放置在都市,探寻人隐秘的暗疾,实现了多维度的思索。从第一本小说《寻找李麦》的问世,鲁敏始终在作品中展现人生的追寻意义与生存困境,有一种很强的探寻意识。目前批评界主要是从城乡叙事、伦理叙事以及鲁敏在70后作家群中的创作特点等几个角度,来对鲁敏小说创作进行研究。本文则以鲁敏小说贯穿的追寻主题为线索,从家庭伦理写作、故事中常出现的几种物象的象征意义和小说主人公的行为特征三个角度着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小说的追寻主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通过文本细读和现实印证,进一步梳理和探讨鲁敏九十年代以来小说创作的独到价值。追寻主题曾出现在众多作家的创作中,和其他作家的描写有所不同,鲁敏并不是直接阐述主人公的追寻行为,而是在叙事中逐渐渗透,无论是前期的家庭叙事,还是后期的都市暗疾书写,在小说里反复阐述着这一重要主旨。2000年后,作家进入了不甚完善的城市化和物化现代化的大都市,但是却选择坐在“后窗”,张望着整个浮躁的城市。此时的鲁敏并没有采取宏大叙事,而是仅以家庭为主要场景构建小说,重点描述家庭中特定的父亲、母亲和兄弟姐妹的形象,通过三类代表的人物形象,探讨小说对父爱和亲情的追寻主题。鲁敏的作品中父亲往往都是不在场的,孩子们与母亲相依为命,于是他们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找寻父爱。在家庭中,无论是做出人生的重大决定,还是关乎孩子的性格成长,父亲仿佛和在世的时候一样,时刻影响着家庭的走向。此外,在鲁敏小说里,还反复出现一些物象,如镜子、照片和月亮,这些物象的背后也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追寻主题。镜子映射着众姐妹的人生,照片往往是对故人的思念,而月亮更象征着遥远的梦。根据物象来创作,是作家们进行创作的主要方法,也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环节。当然鲁敏不甘于在一个领域写作,摆脱了前期东坝叙事的理想化模式后,后期鲁敏开始探索大都市的的欲望描写,重点挖掘现代人频发的各种暗疾。通过阐述小说主人公们的行为特征,如结婚、出走、逃离等,进一步揭示小说追寻主题的第二和第三个层面——对理想的追寻和情爱的追寻。总之,纵观鲁敏的创作,在家庭小说和都市的暗疾书写中不断探讨着追寻主题和生存意识,进一步探讨人性,关怀生活。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207.4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鲁敏的家庭伦理写作
    第一节 父亲——隐秘的窥探者
        一、以“缺失”搁置“追寻”
        二、用“物质”代替“缺失”
        三、错位叙事中的无解追寻
    第二节 母亲——实权的当家人
        一、母亲形象的来源:作家的童年经历
        二、冷漠的母子关系
        三、敌对的母女关系
    第三节 兄弟姐妹——相互映照的自己
        一、兄弟姐妹的守护与救赎
        二、兄弟姐妹的阶层分化与社会融合
        三、血浓于水的真挚情感
第二章 鲁敏小说物象的追寻意义
    第一节 镜子——女性
        一、传统镜文化
        二、当代镜文化
    第二节 照片——记忆
        一、“侵略性”的取景器
        二、黑白遗像
    第三节 月亮——梦
        一、精神困境
        二、梦的幻灭与毁灭
第三章 鲁敏小说主人公的行为特征
    第一节 暗疾——精神的逃离
        一、无节制的欲望吸引
        二、精神压抑下的救赎
    第二节 结婚——无奈的选择
        一、物质诱惑下的妥协
        二、难以割舍的身体本能
    第三节 追寻——僵局下的挣扎
        一、理想的追寻
        二、无果的逃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攀;;小说的声色 田耳论[J];上海文化;2019年07期

2 骆同彦;;小说世界里的工厂风情与悲歌 刘建东小说集《黑眼睛》[J];上海文化;2018年03期

3 杨志平;;非主轩轾而力求特性——中西小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断想[J];中国比较文学;2018年02期

4 刘庆元;;《小说月报》域外小说叙事模式异化翻译的现代性[J];云梦学刊;2017年05期

5 刘宏志;;小说中的“慢”与“快”——以邵丽的小说为例[J];郑州师范教育;2017年04期

6 欧阳光明;;被重塑的“父亲”——论李浩小说中的“父亲”形象[J];新文学评论;2019年01期

7 刘火;;重构现实的丰富性——《四川小说》第九期的“四川70后作家小说展”读片[J];四川文学;2018年03期

8 田悦芳;;巴金小说中的时间隐喻[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02期

9 吴佳燕;;物质何以抵达心灵[J];长江文艺;2016年23期

10 ;视点[J];作品;2016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华;小说叙事动力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2 李桂奎;中国写人学[D];复旦大学;2005年

3 王金胜;“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可可;知青小说叙事的演变及其背后[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杨永明;士者何为[D];武汉大学;2008年

6 王成军;二十世纪:中西小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凌瑶;新时期以来媒介演进下的中国军旅小说叙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金月淑;韩国新小说叙事模式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9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文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叙事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奕含;论鲁敏的小说创作[D];吉林大学;2019年

2 扶玉婷;论回族作家马金莲的小说[D];阜阳师范学院;2019年

3 方程;狄更斯小说的听觉叙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年

4 朱艺佳;论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民间手艺人书写[D];辽宁大学;2019年

5 李云飞;修辞叙事学视角下小说《耻》的叙事进程解析[D];辽宁大学;2019年

6 杨柳;埃科理论与小说的反讽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7 薛攀;论路内小说的小城书写[D];安徽大学;2019年

8 张晓莹;吉本芭娜娜小说的叙事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9年

9 余慧敏;讲故事的摆渡者:约翰·伯格晚期小说《我们在此相遇》和《A致X》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年

10 王姣;新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身份意识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93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893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b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