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抗战的战地报道与文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12-07 13:38
1932年"一·二八"抗战爆发,此前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骨干作家,如黄震遐、张若谷、万国安等,以《大晚报》《时事新报》为中心从事战地报道,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此段历史的记忆方式。此战地报道之实践为抗战全面爆发时报告文学热潮之先声;但在塑造英雄、激荡民气的同时,亦有夸大战果,将残酷战场情境传奇化之倾向。反倒是在战后以此题材创作的小说中,作者对战事之艰难、中国军队牺牲之惨烈,有更为切实的描写。这一"错位",为我们理解历史与文学、纪实体裁和虚构体裁之互文关系,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案例。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03期 第137-145页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的选篇
二、《大晚报》奇迹和战地报道的勃兴
三、《大上海的毁灭》对战事报道的“反转”
四、“大刀队”传奇与批评指向
本文编号:2903354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03期 第137-145页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的选篇
二、《大晚报》奇迹和战地报道的勃兴
三、《大上海的毁灭》对战事报道的“反转”
四、“大刀队”传奇与批评指向
本文编号:29033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03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