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性情”诗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1 20:32
本文以元代吴澄为研究对象。吴澄是元代的儒家学者,在哲学和文学领域颇有建树。他的诗学思想建立在理学思想基础之上。吴澄诗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通过“性情”打通了理学和诗学之间的沟通渠道,抛弃了宋儒的重理轻文的观点,成功地从理论上建构出一套肯定文学价值的理学诗论。本文除绪论之外,共分四章。绪论部分梳理吴澄诗学研究及“性情”范畴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将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第一章梳理吴澄哲学“性情”概念的内容。分别梳理“理”、“气”、“心”和“性情”之间的关系,并分成三个小节。首先,“性情”是儒家哲学思想中探讨“人是什么”的重要命题,理学家们们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性情和天进行沟通。人与天之间的共性情感是道德情感,而性又是理气的产物,天地之性是理气的显现,显现为“善”。其次,在现实中,人有善恶之分,在吴澄看来个体人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各自含有独特的“气”,此“气”亦可称之为是“气质”、“气禀”,它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变化。而人的善性是恒定不变的,能改变的只是包裹在善性之外的气质,因此,如何清除污坏的气质,还原人之善,就需要“心”发挥作用。在理学家看来,还原善性需要人进行学习和思考,从而提...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吴澄性情哲学内容
一、理气与性情:理气即是性情
二、心与性情:心为性之郭郛
三、性情之辩:四端之情与七情之情
第二章 吴澄性情诗学内容
一、本体论:诗道性情
(一)性情与理气的关系
(二)性情与心的关系
二、创作主体论:性情真实
(一)外在环境影响主体性情
(二)诗歌体现主体性情特点
(三)主体性情促进诗之通变
三、创作论:心声自然
(一)以“心”为中介感知外界
(二)转“情”思为诗歌内容
第三章 对宋末元初诗风的反思和重构
一、对复古宗唐的反思
(一)宋末元初“宗唐复古”的提出
(二)吴澄对“宗唐复古”的反思
二、对文道关系的思索
(一)元代之前“文道关系”的意义
(二)吴澄对“文道关系”的反思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宗羲诗学“性情论”诠释[J]. 温德朝. 中国美学研究. 2017(02)
[2]论言意与性情之诗学关系[J]. 刘运好,吴强. 江淮论坛. 2017(06)
[3]元代文人对本朝诗的体认[J]. 陈汉文. 中国韵文学刊. 2017(04)
[4]吟咏情性:中国古代文论的诗学纲领[J]. 纪准. 中国韵文学刊. 2017(04)
[5]诗者何为?——毛诗学的诗心追问与文化史意义[J]. 郑伟. 文化与诗学. 2016(01)
[6]从心—性—天看吴澄与王阳明心性论之异同[J]. 吴立群.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7]吴澄《送何太虚北游序》本事钩沉[J]. 周兴陆. 文学遗产. 2017(01)
[8]“真诗乃在民间”论的再认识[J]. 张德建. 文学遗产. 2017(01)
[9]吴澄论性——对元代儒家价值观的本体论考察[J]. 吴立群.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6(02)
[10]丁若镛与吴澄的《周易》解释方法比较[J]. 林在圭,张悦. 周易研究. 2016(02)
博士论文
[1]草庐学派文学研究[D]. 江南.南京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11178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吴澄性情哲学内容
一、理气与性情:理气即是性情
二、心与性情:心为性之郭郛
三、性情之辩:四端之情与七情之情
第二章 吴澄性情诗学内容
一、本体论:诗道性情
(一)性情与理气的关系
(二)性情与心的关系
二、创作主体论:性情真实
(一)外在环境影响主体性情
(二)诗歌体现主体性情特点
(三)主体性情促进诗之通变
三、创作论:心声自然
(一)以“心”为中介感知外界
(二)转“情”思为诗歌内容
第三章 对宋末元初诗风的反思和重构
一、对复古宗唐的反思
(一)宋末元初“宗唐复古”的提出
(二)吴澄对“宗唐复古”的反思
二、对文道关系的思索
(一)元代之前“文道关系”的意义
(二)吴澄对“文道关系”的反思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宗羲诗学“性情论”诠释[J]. 温德朝. 中国美学研究. 2017(02)
[2]论言意与性情之诗学关系[J]. 刘运好,吴强. 江淮论坛. 2017(06)
[3]元代文人对本朝诗的体认[J]. 陈汉文. 中国韵文学刊. 2017(04)
[4]吟咏情性:中国古代文论的诗学纲领[J]. 纪准. 中国韵文学刊. 2017(04)
[5]诗者何为?——毛诗学的诗心追问与文化史意义[J]. 郑伟. 文化与诗学. 2016(01)
[6]从心—性—天看吴澄与王阳明心性论之异同[J]. 吴立群.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7]吴澄《送何太虚北游序》本事钩沉[J]. 周兴陆. 文学遗产. 2017(01)
[8]“真诗乃在民间”论的再认识[J]. 张德建. 文学遗产. 2017(01)
[9]吴澄论性——对元代儒家价值观的本体论考察[J]. 吴立群.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6(02)
[10]丁若镛与吴澄的《周易》解释方法比较[J]. 林在圭,张悦. 周易研究. 2016(02)
博士论文
[1]草庐学派文学研究[D]. 江南.南京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111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11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