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吟诵与明代诗声
发布时间:2020-12-18 00:09
明人喜好探讨诗学,热衷从不同角度去研究、总结诗歌创作鉴赏的经验。近年来伴随研究深入,明代诗学重“声”的特点变得清晰起来,明代诗声理论的轮廓初显。发声地吟诵诗歌是古人创作、鉴赏诗歌的重要辅助,但由于声学保存方式上的局限,古人如何借助发声地吟来艺术实践的记录仍未引起大多数研究者重视。从诗歌发展早期的吟咏性情到明清时期蒙学借助吟诵来教育幼童,都是借助声来启发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吟诵是根据诗歌韵律节奏来读诗的方式,当下会吟诵的人多是曾接受过私塾教育年逾古稀的老先生,口头相传少有明确的理论标准,因此保存、学习和传播都比较困难。本文以明代诗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立足明代卷轶浩繁的诗话、诗社活动的文献及选本评点之中有关诗声的资料,以尤其讲究声韵和法度的律诗为切入点,力图揭示明代诗声理论的研究价值,凸显中国古典诗人以声赏诗、论诗的真实变化。研究从问题出发,主要分为六章来说明:第一章律诗吟诵与明代诗声研究缘起,陈述研究的主要问题并进行概念界定。首先对声读等基本概念进行追溯和阐释,分析古法吟诵的内在机制。其次明确吟诵作为古人诗歌创作、鉴赏必备要素的理论价值。第三节围绕“律变”和“律诗吟诵”之间的关系来阐释律...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律诗吟诵与明代诗声研究缘起
第一节 核心概念阐释
一、吟诵是“声读”的表达之一
二、“吟法”与“诵法”的合称
三、内在机制:“涵咏”与“熟诵”
四、传统“声读”的转变
第二节 “律变”与律诗吟诵
一、律诗在“律变”诗史进程自然产生
二、律诗艺术关涉七项要素不止于“声”
三、律诗艺术与审美特征让吟成为必要
四、杜甫是律诗吟诵的典范诗人
第三节 “诗声”与“声诗”
一、“诗声”的特指含义
二、历史文本中诗声的传承
三、“诗声”含“声诗”特指的近体绝句
第二章 传统诗声理论基本文献
第一节 传统诗声理论的发端及代表文献
一、传统诗学开山纲领:《尚书·尧典》
二、先秦诗(乐)教经典《礼记·乐记》
三、功用的儒家经典诗论《毛诗序》
四、东汉经师郑玄的《六艺论》
第二节 传统诗声理论的奠基及代表文献
一、陆机《文赋》论咏诵
二、《文心雕龙·声律篇》
三、《文心雕龙·丽辞篇》
四、两书载沈约“声律说”
第三节 传统诗声理论的拓展及代表文献
一、对属即对偶专论:《文镜秘府论·北卷》
二、皎然《诗式》:论“四声”、“取境”
三、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论学诗功夫
四、元代杨载的《诗法家数》:诗法的总结
第四节 明代诗声理论基本分期
一、发轫:强调诗学审美中自然声律的追求
二、成熟:追求自然审美的具体诗法理论化
三、反思完善:自然、人为声律的理论调和
第三章 《怀麓堂诗话》与探索期的明诗声
第一节 论诗体特征“以其有声律讽咏”
一、以声辨体与“诗家语”
二、论诗专取声与论声的思路
第二节 论诗取声但须“眼耳兼用”
一、耳眼并用,诗声入心,妙识自来
二、通过耳眼并用来辨识“格调”
三、辨识“时代格调”是基于整体感知
第三节 论律诗声读:追求“圆活生动”的美调
一、论古体重“意”而近(律)体重“调”
二、论律诗“美调”的两大特征
三、论杜律“音响与格律正相称”
第四章 律诗吟诵与成熟期的明诗声
第一节 过度追求人为声调的反思
一、竞骋浮华
二、偏离本质
三、体制渐多
第二节 创作模仿“唐人声调”——前后七子
一、前七子代表:“学唐调”李梦阳
二、后七子代表:“求声调”谢榛
第三节 诗声价值认识深化——“反苦吟”杨慎
一、以声断诗学论争
二、主情的创新者
第四节 复古继承人许学夷的革新——“兴趣说”
一、《诗源辩体》中的“声”
二、格调诗学集大成——声气论
第五章 诗评点与明代吟诗鉴赏的转变
第一节 《唐诗品汇》中的唐诗分期引发的诗学讨论
一、“以声调选诗”
二、选诗分体的讨论
第二节 明早期注重声感的短评
一、《唐诗品汇》的传播影响
二、《唐诗品汇》与声相关的刘评摘录
三、明早期诗歌评点的声学价值
第三节 明中后期注重解析的长评
一、重视解析——金圣叹分解式评点方法
二、分解式诗歌评点的诗声价值
三、早晚期两种评点声学侧重点对比
第四节 评点中“声”消退与明代诗声理论化
第六章 律诗吟诵与明诗声拾遗及研究价值
第一节 诗声拾遗——明代诗社活动及诗法著作
一、吟在明代诗社活动中体现——诗学交流
二、诗歌创作技法总结出现——探索古人遗矩
三、“以声调论诗”——明中后期诗法著作
第二节 明代吟诗方式变化的意义
一、点到为止的语言艺术
二、心理延留的审美艺术
三、艺术鉴赏的明确趋势
第三节 律诗吟诵视角下的明代诗声价值
一、社会层面的诗文化传播
二、单向诗歌接受的突破
三、律诗吟诵的典范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本文编号:2922965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律诗吟诵与明代诗声研究缘起
第一节 核心概念阐释
一、吟诵是“声读”的表达之一
二、“吟法”与“诵法”的合称
三、内在机制:“涵咏”与“熟诵”
四、传统“声读”的转变
第二节 “律变”与律诗吟诵
一、律诗在“律变”诗史进程自然产生
二、律诗艺术关涉七项要素不止于“声”
三、律诗艺术与审美特征让吟成为必要
四、杜甫是律诗吟诵的典范诗人
第三节 “诗声”与“声诗”
一、“诗声”的特指含义
二、历史文本中诗声的传承
三、“诗声”含“声诗”特指的近体绝句
第二章 传统诗声理论基本文献
第一节 传统诗声理论的发端及代表文献
一、传统诗学开山纲领:《尚书·尧典》
二、先秦诗(乐)教经典《礼记·乐记》
三、功用的儒家经典诗论《毛诗序》
四、东汉经师郑玄的《六艺论》
第二节 传统诗声理论的奠基及代表文献
一、陆机《文赋》论咏诵
二、《文心雕龙·声律篇》
三、《文心雕龙·丽辞篇》
四、两书载沈约“声律说”
第三节 传统诗声理论的拓展及代表文献
一、对属即对偶专论:《文镜秘府论·北卷》
二、皎然《诗式》:论“四声”、“取境”
三、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论学诗功夫
四、元代杨载的《诗法家数》:诗法的总结
第四节 明代诗声理论基本分期
一、发轫:强调诗学审美中自然声律的追求
二、成熟:追求自然审美的具体诗法理论化
三、反思完善:自然、人为声律的理论调和
第三章 《怀麓堂诗话》与探索期的明诗声
第一节 论诗体特征“以其有声律讽咏”
一、以声辨体与“诗家语”
二、论诗专取声与论声的思路
第二节 论诗取声但须“眼耳兼用”
一、耳眼并用,诗声入心,妙识自来
二、通过耳眼并用来辨识“格调”
三、辨识“时代格调”是基于整体感知
第三节 论律诗声读:追求“圆活生动”的美调
一、论古体重“意”而近(律)体重“调”
二、论律诗“美调”的两大特征
三、论杜律“音响与格律正相称”
第四章 律诗吟诵与成熟期的明诗声
第一节 过度追求人为声调的反思
一、竞骋浮华
二、偏离本质
三、体制渐多
第二节 创作模仿“唐人声调”——前后七子
一、前七子代表:“学唐调”李梦阳
二、后七子代表:“求声调”谢榛
第三节 诗声价值认识深化——“反苦吟”杨慎
一、以声断诗学论争
二、主情的创新者
第四节 复古继承人许学夷的革新——“兴趣说”
一、《诗源辩体》中的“声”
二、格调诗学集大成——声气论
第五章 诗评点与明代吟诗鉴赏的转变
第一节 《唐诗品汇》中的唐诗分期引发的诗学讨论
一、“以声调选诗”
二、选诗分体的讨论
第二节 明早期注重声感的短评
一、《唐诗品汇》的传播影响
二、《唐诗品汇》与声相关的刘评摘录
三、明早期诗歌评点的声学价值
第三节 明中后期注重解析的长评
一、重视解析——金圣叹分解式评点方法
二、分解式诗歌评点的诗声价值
三、早晚期两种评点声学侧重点对比
第四节 评点中“声”消退与明代诗声理论化
第六章 律诗吟诵与明诗声拾遗及研究价值
第一节 诗声拾遗——明代诗社活动及诗法著作
一、吟在明代诗社活动中体现——诗学交流
二、诗歌创作技法总结出现——探索古人遗矩
三、“以声调论诗”——明中后期诗法著作
第二节 明代吟诗方式变化的意义
一、点到为止的语言艺术
二、心理延留的审美艺术
三、艺术鉴赏的明确趋势
第三节 律诗吟诵视角下的明代诗声价值
一、社会层面的诗文化传播
二、单向诗歌接受的突破
三、律诗吟诵的典范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本文编号:29229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22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