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戏曲八股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8 11:26
  戏曲八股文是指从戏曲的文本中取题,以八股文的形式代戏曲文本中的人物立言,以细腻的笔触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一类文学作品。戏曲八股文原只《西厢》制艺一类作品,《牡丹亭文新编》作为新发现的戏曲八股文作品,为全面细致地研究戏曲八股文提供了契机。此前学界对此现象关注不多,且都围绕在《西厢》制艺范围内。本文对戏曲八股文这一文体进行全面分析,从而讨论此现象在戏剧史上的价值和意义。戏曲在明代之前一般不受官方话语权和传统文学承袭者的重视。宋元之际,戏曲创作的主体是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明代以降,上层文人逐渐大量地参与戏曲创作,不仅丰富了作品类型,对戏曲的关注和态度亦有了显著地变化。明代又是八股取士逐渐定型和成熟的时期。文人士子为登上仕途之路,必须参加科举考试,而八股文便是科考的重头戏,作好八股文可直上青云,显贵荣耀。故明代文人都积极投身到八股文的创作之中。戏曲和八股文在明代蓬勃兴盛,文人对这两种文体的熟知和掌握自然是戏曲八股文产生的基础和土壤。本文选择戏曲八股文这一文体,进行分析、探讨。文章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戏曲八股文”的选题目的、意义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学界现对戏曲八股文的研究只在《西... 

【文章来源】: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1.2 戏曲八股文研究现状
2 戏曲八股文概说
    2.1 戏曲八股文相关概念阐释
        2.1.1 八股文
        2.1.2 戏曲八股文
    2.2 戏曲八股文作品分析
        2.2.1 《西厢》制艺
        2.2.2 《牡丹亭文新编》
3 戏曲八股文出现的原因
    3.1 明末清初文人的戏剧观念和创作实践
        3.1.1 文人戏剧观念
        3.1.2 作家创作实践
        3.1.3 家乐活动渗透
    3.2 文人对两种文体的熟识
        3.2.1 八股文是安身立命之本
        3.2.2 上层文人对戏曲的熟知和关怀
4 戏曲八股文在戏剧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4.1 《牡丹亭文新编》出现的意义
    4.2 戏曲八股文的独特价值
        4.2.1 对人物心灵的探究
        4.2.2 自主选择情感寄托
    4.3 从戏曲八股文看明末清初文人的戏曲接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第一届戏曲研究青年学者读书会”举办[J]. 谷曙光.  文学遗产. 2016(05)
[2]汤显祖的文学史观与文体选择[J]. 廖可斌.  文学遗产. 2016(03)
[3]八股文与戏曲关系考论[J]. 张荣刚.  名作欣赏. 2015(29)
[4]从“文以载道”到“文以自娱”——论晚明戏剧艺术功用观念之嬗变[J]. 吴衍发.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5(03)
[5]明代戏曲思想的流变[J]. 段金龙.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3(05)
[6]《西厢》名句为题之八股文的文论价值[J]. 黄霖.  文艺研究. 2011(07)
[7]游戏八股文的文学趣味——介绍俗文学的一个新品种[J]. 黄强.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1)
[8]论《西厢记》曲语题八股文的特征及产生原因[J]. 龚笃清.  中国文学研究. 2010(04)
[9]明代文人群体戏曲接受流变探微[J]. 王斌.  山东社会科学. 2010(09)
[10]八股新编 文学别调——论游戏八股文的文学意蕴[J]. 黄强.  晋阳学刊. 2009(04)

博士论文
[1]明朝禁戏政策与明代戏剧研究[D]. 王斌.南京大学 2013
[2]游戏八股文研究[D]. 田子爽.扬州大学 2012
[3]明末清初的文学嬗变[D]. 吴琼.上海师范大学 2012
[4]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 储著炎.中央民族大学 2011
[5]科举八股文专题研究[D]. 高明扬.浙江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明代文人仪式剧研究[D]. 董丽媛.山西师范大学 2017
[2]李贽与戏曲之关系研究[D]. 徐玥娜.集美大学 2014
[3]论尤侗及其戏曲创作[D]. 韩莉.西北师范大学 2007
[4]明清文人审美心态世俗化研究[D]. 胡林.湖南师范大学 2005
[5]“《西厢》制艺”考论[D]. 王颖.扬州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239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29239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a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