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与中国现代文学
本文关键词:卢沟桥事变与中国现代文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鲸吞中国的野心,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它的发生给本已孱弱的中国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危机。从此,中国拉开了八年抗战的序幕。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强烈震动。无数有良知的中国人站了起来。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来为救国出力。战争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伴随着隆隆的炮火声,作家们纷纷踏上了流亡之道路。战争不仅让作家们的生活轨迹与处境发生了改变,也让他们的创作道路发生了转变。有的作家选择继续专心坚守在文学道路上,以笔为枪,冲锋在那看不见硝烟的战场里。有的作家选择携笔从戎,亲临战场,直面战争的残酷,书写传奇。受时代的裹挟,战争成为了时下文学创作的中心。一时之间,跟战争相关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卢沟桥事变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揭露卢沟桥事变的真相;二是展现抗战期间,人们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面貌;三是歌颂英勇抗战的将士;四是进一步号召中国军民与日寇作斗争。这些作品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我国军民的抗战热情,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较大的精神力量。但另一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家的发展。战争强行改变了他们原本的创作意愿,使他们被迫放弃了对艺术的追求,远离了原本熟悉的内容和擅长的形式,转而投入到一个陌生的领域去创作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作品。受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现代文学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下顺利的发展着,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但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现代文学开始从私人生活领域向家国情怀转变,从反传统向传统回归,从个人主义向民族主义转移。这场影响深远的事变中断了中国现代文学自由发展的进程,使现代文学被迫走上了一条曲折不平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 抗战文学 抗日战争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6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9
- 绪论9-13
- 一 卢沟桥事变对中国作家的影响13-25
- (一)卢沟桥事变引起的震动13-18
- 1.国民政府和二十九军将领的应对措施14-15
- 2.社会各界抗战情绪高涨15-18
- (二)卢沟桥事变对作家的影响18-25
- 1.作家的生活轨迹与处境18-20
- 2.作家创作道路的转变20-25
- 二 卢沟桥事变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25-38
- (一)揭露卢沟桥事变的真相25-27
- (二)抗战期间人们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面貌27-30
- (三)歌颂英勇抗战的兵民30-33
- (四)进一步号召中国军民与日寇作斗争33-38
- 三 卢沟桥事变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转变38-47
- (一)题材上从私人生活领域向家国情怀转变38-41
- (二)形式上从反传统开始向传统回归41-44
- (三)主题上从个人主义向民族主义转移44-47
- 四 结语47-49
- 参考文献49-52
- 附录52-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寿桐;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规范笔谈[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年04期
2 张莉;多向的思维 新颖的理论─—《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杨昌江;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主题[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4 ;现代文学的合理性意义[J];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02期
5 汪应果;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几点思考[J];文艺争鸣;2002年04期
6 卢学英;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7期
7 徐志伟;“中国现代文学专家学术座谈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3年06期
8 季玢;“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建构刍议[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9 本刊编辑部;关于设立“中国现代文学关键词”栏目的说明[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解志熙;《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问题座谈会》共识纪要[J];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雪松;;20世纪初叶现代文学与现代出版的关系演变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王文英;;一个城市与文学的关系——上海的现代文学(提纲)[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圣;;在高校《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中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4 王卫平;;现代文学经典的厘定与当代文化建设[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5 陈伟华;;论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大学教学——以《阿Q正传》为例[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6 哈迎飞;;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当代语文教学[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7 旷新年;;现代文学发生中的现代性问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8 朱金顺;;辑佚·版本·“全集不全”——读“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问题座谈会”论文随想[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9 王润龙;;从中国现代文学看文艺与政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年
10 杨洪承;;上海与中国现代文学社群的关系考[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三定;“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建构[N];文艺报;2012年
2 袁盛勇;“中国现代文学”:命定会受到质疑[N];社会科学报;2003年
3 杨阳 王泽龙;评李蓉《中国现代文学的身体阐释》[N];光明日报;2010年
4 刘保昌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反思“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祝晓风;2005,见证文学研究“史料年”[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张清芳;日本现代文学如何摆脱困境?[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7 易晖 中国现代文学馆;发掘中国现代文学新史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金惠俊 韩国釜山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的韩文翻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张岩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现代文学中的神话书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颜同林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方言入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林非;理性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理性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高群;清末民初教育制度的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建构[D];苏州大学;2007年
3 赖斯捷;近现代湖南报刊与现代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雷启立;印刷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崔一;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7 申宜f,
本文编号:3012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01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