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散文的佛理禅趣及其限度
发布时间:2021-03-02 11:38
丰子恺在中国现当代散文领域有公认的文学成就,其散文创作成果丰硕,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著述也比较多。就其散文佛理艺术研究来说,学界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对作者接受佛教思想的限度,及其相应的散文创作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还缺少比较综合、深入的研究。本论文尝试在综合考察丰子恺散文创作和其接受佛教思想资源来源的基础上,对他在散文中对佛教“无常”、“出世”、“护生”等观念的体悟和应用进行考察和辨析,意在把握丰子恺对佛教思想的接受在其散文创作过程中的体现和与之相应形成的散文艺术风格。在此前提下,本文重点论述丰子恺散文中体现的佛理禅趣及其相关佛教思想的接受限度,通过文本解读,辨析其“无常”与“常”、“出世”与“入世”、“斥妄”与“显正”、“护生”与“护心”的辩证关系和理趣风采,揭示其散文描写世间百态、展现人间冷暖的矫世用心,以及对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的哲理思考,并对其佛教意识和表达效果进行一定的得失评价,力求更加综合、深入地把握丰子恺散文佛理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丰子恺佛教思想的来源
第一节 家庭与民间的影响
第二节 师辈的引导和示范
第三节 自我的体悟和选择
第二章 丰子恺散文的佛理禅趣
第一节 “无常”之常
第二节 “出世”之思
第三节 “护生”之慈
第三章 丰子恺散文的佛理限度
第一节 “出世”与“入世”
第二节 “斥妄”与“显正”
第三节 “护生”与“护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无常之恸”到“人间佛教”:丰子恺佛教思想初探[J]. 蒋霞,杨晓河.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2]艺术为“方便”,绘画为新民——论20世纪20至40年代丰子恺具佛教意味的漫画[J]. 杨肖. 文艺研究. 2014(02)
[3]丰子恺与“漫画”概念[J]. 龙瑜宬.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4]论丰子恺创作的佛理与禅趣[J]. 姬学友. 作家. 2008(16)
[5]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无常思想的差异[J]. 桑凤平,高春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6]绝缘·苦闷·情趣——丰子恺美学思想的特征[J]. 余连祥. 文学评论. 2006(04)
[7]丰子恺散文的语言形象[J]. 王建华,周云. 江西社会科学. 2006(01)
[8]中国佛教伦理的社会意义[J]. 方立天. 伦理学研究. 2004(01)
[9]艺术与宗教的信徒——丰子恺与佛教文化关系论之一[J]. 哈迎飞.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10]亦僧亦俗话人生——试论儒佛融通的人生观对丰子恺文艺创作的影响[J]. 金妮娅.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3(01)
博士论文
[1]丰子恺美学与艺术思想的佛学意蕴研究[D]. 冉祥华.山东大学 2015
[2]丰子恺文学创作与绘画[D]. 黄思源.湖南师范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论佛儒思想对丰子恺散文创作的影响[D]. 甘林全.云南师范大学 2015
[2]丰子恺“无用”之“用”思想研究[D]. 闫敏.首都师范大学 2014
[3]佛性情怀观照艺术与人生[D]. 温雅雯.湖南师范大学 2014
[4]图文背后的现实创痕[D]. 蒋馨仪.上海大学 2014
[5]论佛性情怀与丰子恺文艺观[D]. 张梅.山东师范大学 2011
[6]漫文漫画[D]. 梁平.扬州大学 2010
[7]暂离尘世 诗意栖居[D]. 王晓飞.山东大学 2009
[8]论佛教思想对丰子恺散文创作的影响[D]. 许静.华中科技大学 2008
[9]现代性视野下的丰子恺散文研究[D]. 朱晓江.浙江大学 2008
[10]试论丰子恺的文化选择[D]. 常海.吉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59198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丰子恺佛教思想的来源
第一节 家庭与民间的影响
第二节 师辈的引导和示范
第三节 自我的体悟和选择
第二章 丰子恺散文的佛理禅趣
第一节 “无常”之常
第二节 “出世”之思
第三节 “护生”之慈
第三章 丰子恺散文的佛理限度
第一节 “出世”与“入世”
第二节 “斥妄”与“显正”
第三节 “护生”与“护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无常之恸”到“人间佛教”:丰子恺佛教思想初探[J]. 蒋霞,杨晓河.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2]艺术为“方便”,绘画为新民——论20世纪20至40年代丰子恺具佛教意味的漫画[J]. 杨肖. 文艺研究. 2014(02)
[3]丰子恺与“漫画”概念[J]. 龙瑜宬.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4]论丰子恺创作的佛理与禅趣[J]. 姬学友. 作家. 2008(16)
[5]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无常思想的差异[J]. 桑凤平,高春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6]绝缘·苦闷·情趣——丰子恺美学思想的特征[J]. 余连祥. 文学评论. 2006(04)
[7]丰子恺散文的语言形象[J]. 王建华,周云. 江西社会科学. 2006(01)
[8]中国佛教伦理的社会意义[J]. 方立天. 伦理学研究. 2004(01)
[9]艺术与宗教的信徒——丰子恺与佛教文化关系论之一[J]. 哈迎飞.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10]亦僧亦俗话人生——试论儒佛融通的人生观对丰子恺文艺创作的影响[J]. 金妮娅.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3(01)
博士论文
[1]丰子恺美学与艺术思想的佛学意蕴研究[D]. 冉祥华.山东大学 2015
[2]丰子恺文学创作与绘画[D]. 黄思源.湖南师范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论佛儒思想对丰子恺散文创作的影响[D]. 甘林全.云南师范大学 2015
[2]丰子恺“无用”之“用”思想研究[D]. 闫敏.首都师范大学 2014
[3]佛性情怀观照艺术与人生[D]. 温雅雯.湖南师范大学 2014
[4]图文背后的现实创痕[D]. 蒋馨仪.上海大学 2014
[5]论佛性情怀与丰子恺文艺观[D]. 张梅.山东师范大学 2011
[6]漫文漫画[D]. 梁平.扬州大学 2010
[7]暂离尘世 诗意栖居[D]. 王晓飞.山东大学 2009
[8]论佛教思想对丰子恺散文创作的影响[D]. 许静.华中科技大学 2008
[9]现代性视野下的丰子恺散文研究[D]. 朱晓江.浙江大学 2008
[10]试论丰子恺的文化选择[D]. 常海.吉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59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059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