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金陵词坛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8 05:15
晚清民国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像一股股飓风冲击着文坛,不仅对传统的文学观念进行了革新,并且对文学的语言载体也进行了革命,彻底改变了延续千年的文学格局。但是,新文学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学立刻走向了终结,在特定的时空场域下,新文学与旧体文学某种程度上实际保持着一种并行不悖的态势。本文以民国金陵词坛为研究对象,试图展现作为旧体文学的词在词史后期的独特生态。本文主体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章从三个方面概述了民国金陵词坛的历史文化语境,即“南唐词”和“金陵怀古词”等地域文化因素的作用、清代常州词派的余响以及词学转型期的词坛背景和南京的古典文化氛围。第二章探讨词学社团与民国金陵词风之间的关系。文中考录了包括寥辛词社、仓庚词社、如社、愚园具并社等在内的11个金陵诗词社团。其中,如社是三十年代金陵词坛上最具影响力的词社。如社成员多为金陵本籍,且其创作富于地域色彩,显示了独特的地域属性。如社受“梦窗热”熏染,格律词风大盛,表现出了与主流词坛的深度融合。第三章从高校角度探讨了民国金陵词学教授对金陵词坛的贡献。一方面,以吴梅、汪东、王易为代表的“东南学派”以深厚的学养锻造了一批高水...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民国金陵词坛的历史文化语境
第一节 地域文化的沾溉
一、南唐词的“金陵风味”
二、“金陵怀古词”的历史记忆
第二节 常州词风的漫衍
一、从常州词派到“疆村派”
二、“清季四大家”与金陵词坛
第三节 时代风潮的激荡
一、转型期的词坛生态
二、南京的文化保守氛围
第二章 词学社团与民国金陵词风
第一节 民国金陵词社考录
一、纯粹型词社
二、兼作型词社
第二节 如社与民国金陵格律词风
一、如社缘起与人员构成
二、《如社词钞》文本探赜
三、瓣香疆村,严守声律
第三章 高校场域下的词学与创作
第一节 “东南学派”的词学贡献
一、吴梅:通达的词史观
二、汪东:精严的词体论
三、王易:词与曲的交响
第二节 金陵教授的“学人之词”:以《霜厓词录》为例
一、吴梅与《霜厓词录》
二、涩调观词艺:取词法于周吴
三、常调见怀抱:吐哀乐于寸心
第四章 《同声月刊》与作为沦陷区的金陵词坛
第一节 《同声月刊》“今词林”探论
一、文化逸民的孤独坚守
二、附逆词人的悲苦心境
第二节 《同声月刊》的“三驾马车”
一、俞陛云的批评之学
二、冒广生的校勘之学
三、吴眉孙的声调之学
结论
附录1 民国金陵社集资料简编
附录2 “东南—中央”大学词学课程表
附录3 《同声月刊》主要词学家及其著作一览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两京”沦陷区清遗民的“位置”——以《雅言》《同声月刊》杂志为中心[J]. 潘静如.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7(01)
[2]龙榆生的唐宋词研究[J]. 傅宇斌. 文学遗产. 2016(02)
[3]试论龙榆生先生的词与词论及其学术地位[J]. 徐培均.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4]民国词社知见考略[J]. 査紫阳.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5]如社与民国金陵词学[J]. 李桂芹. 社会科学研究. 2013(06)
[6]曲名遮蔽下的词坛名家:吴梅、卢前词合论[J]. 马大勇,陈秋丽.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7]民国教授与民国词社[J]. 李剑亮.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8]民国词群体流派考论[J]. 曹辛华. 中国文学研究. 2012(03)
[9]近百年词社考论[J]. 马大勇. 文艺争鸣. 2012(05)
[10]中国古代的社、结社与文人结社[J]. 李玉栓. 社会科学. 2012(03)
博士论文
[1]抗战词坛研究[D]. 杜运威.吉林大学 2017
[2]民国学人词研究[D]. 谭若丽.吉林大学 2015
[3]近世京津词坛研究[D]. 谢燕.华东师范大学 2014
[4]清代金陵词坛研究[D]. 袁美丽.南京师范大学 2012
[5]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D]. 朱惠国.华东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吴梅词学考论[D]. 马艳玲.云南师范大学 2017
[2]民国上海高校的旧体词教学研究[D]. 潘梦秋.华东师范大学 2015
[3]俞陛雲詩學研究[D]. 廖昀喆.南京大学 2014
[4]冒广生词曲研究[D]. 李秀伟.南京师范大学 2013
[5]民国词人廖恩焘词研究[D]. 齐芳.南京大学 2012
[6]民国报刊与词学传播[D]. 周银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7]民国词集研究[D]. 求洁.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70479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民国金陵词坛的历史文化语境
第一节 地域文化的沾溉
一、南唐词的“金陵风味”
二、“金陵怀古词”的历史记忆
第二节 常州词风的漫衍
一、从常州词派到“疆村派”
二、“清季四大家”与金陵词坛
第三节 时代风潮的激荡
一、转型期的词坛生态
二、南京的文化保守氛围
第二章 词学社团与民国金陵词风
第一节 民国金陵词社考录
一、纯粹型词社
二、兼作型词社
第二节 如社与民国金陵格律词风
一、如社缘起与人员构成
二、《如社词钞》文本探赜
三、瓣香疆村,严守声律
第三章 高校场域下的词学与创作
第一节 “东南学派”的词学贡献
一、吴梅:通达的词史观
二、汪东:精严的词体论
三、王易:词与曲的交响
第二节 金陵教授的“学人之词”:以《霜厓词录》为例
一、吴梅与《霜厓词录》
二、涩调观词艺:取词法于周吴
三、常调见怀抱:吐哀乐于寸心
第四章 《同声月刊》与作为沦陷区的金陵词坛
第一节 《同声月刊》“今词林”探论
一、文化逸民的孤独坚守
二、附逆词人的悲苦心境
第二节 《同声月刊》的“三驾马车”
一、俞陛云的批评之学
二、冒广生的校勘之学
三、吴眉孙的声调之学
结论
附录1 民国金陵社集资料简编
附录2 “东南—中央”大学词学课程表
附录3 《同声月刊》主要词学家及其著作一览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两京”沦陷区清遗民的“位置”——以《雅言》《同声月刊》杂志为中心[J]. 潘静如.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7(01)
[2]龙榆生的唐宋词研究[J]. 傅宇斌. 文学遗产. 2016(02)
[3]试论龙榆生先生的词与词论及其学术地位[J]. 徐培均.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4]民国词社知见考略[J]. 査紫阳.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5]如社与民国金陵词学[J]. 李桂芹. 社会科学研究. 2013(06)
[6]曲名遮蔽下的词坛名家:吴梅、卢前词合论[J]. 马大勇,陈秋丽.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7]民国教授与民国词社[J]. 李剑亮.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8]民国词群体流派考论[J]. 曹辛华. 中国文学研究. 2012(03)
[9]近百年词社考论[J]. 马大勇. 文艺争鸣. 2012(05)
[10]中国古代的社、结社与文人结社[J]. 李玉栓. 社会科学. 2012(03)
博士论文
[1]抗战词坛研究[D]. 杜运威.吉林大学 2017
[2]民国学人词研究[D]. 谭若丽.吉林大学 2015
[3]近世京津词坛研究[D]. 谢燕.华东师范大学 2014
[4]清代金陵词坛研究[D]. 袁美丽.南京师范大学 2012
[5]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D]. 朱惠国.华东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吴梅词学考论[D]. 马艳玲.云南师范大学 2017
[2]民国上海高校的旧体词教学研究[D]. 潘梦秋.华东师范大学 2015
[3]俞陛雲詩學研究[D]. 廖昀喆.南京大学 2014
[4]冒广生词曲研究[D]. 李秀伟.南京师范大学 2013
[5]民国词人廖恩焘词研究[D]. 齐芳.南京大学 2012
[6]民国报刊与词学传播[D]. 周银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7]民国词集研究[D]. 求洁.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704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070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