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缪斯的脚步—屠岸诗歌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30 08:04
屠岸是诗人,也是翻译家。1923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市。自小就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学习中国古典诗词。1936年写了第一首新诗《北风》,次年写了第一首旧体诗《客愁》,1940年译出第一首译诗斯蒂文森的《镇魂诗》,1941年开始公开发表诗作,但由于时代风云的变幻,诗人的个人诗集迟至1985年才首次出版。虽然诗集面世较晚,但从40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诗人一直笔耕不辍,历经四次创作高潮,在诗海中徜徉。诗人屠岸,以对“美”的执着追求,孜孜不倦地翱翔在诗歌的殿堂之上。作为一名创作足迹跨越了将近80个年头的老诗人,在中国新诗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但与同时期的诗人相比,屠岸诗歌创作研究的热度较低。事实上,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就踏入诗坛的屠岸,不仅在旧体诗、新诗这两大块留下了不少传神之作,还在诗歌理论方面,颇有见地。“客体感受力”的提出、“古典的抑制”的凝练和“汉语十四行诗”的“中国化“与”个人化”的融合,都是其的成就之一。本文纵观诗人屠岸的创作轨迹,对其整体的诗歌创作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将诗人放在中国新诗史的框架中,突出其独特的诗歌魅力和风格,揭示其的历史地位和卓越贡献,填补空白,丰富中国新诗史的研究。...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及研究方法
0.2 研究现状
0.3 创新之处及价值意义
1 中西方诗意继承:古典与现代的精神焊接
1.1 从旧词到新诗:贯通古今的两栖诗人
1.1.1 家养学风的深厚基奠
1.1.2 含蓄凝练的诗语内涵:古典的抑制
1.2 “以真为美”的诗性追求
1.2.1 “真善美”的永恒创造
1.2.2 “客体感受力”的新颖运用
2 “以爱为题”的诗美建构
2.1 “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理想诉求
2.1.1 百折不挠的生命意识
2.1.2 和谐自然的诗意营造
2.2 矢志不渝的终极关怀
2.2.1 忠于现实的平等对话
2.2.2 一以贯之的仁者爱人
3 诗歌风格的多样转变
3.1 “曙光下行进的歌者”:意韵的淡雅与深邃
3.1.1 乡村风物的恬淡抒写
3.1.2 青春恋歌的纯美情思
3.1.3 自由无畏的战斗声
3.2 “新苗发起了对死亡的进击”:诗情的迸发与揭露
3.2.1 盎然复苏的咏物抒情
3.2.2 凌厉讥讽的政治隐喻
3.2.3 生机勃勃的城市剪影
3.3 “深秋有如初春”:理性的抒情与飞跃
3.3.1 厚重深刻的哲理探寻
3.3.2 怪诞忧惧的幻梦
3.3.3 新世纪的前瞻与回眸
3.4 “永不却步”的诗韵追逐:青春与豁达的交融
3.4.1 天真烂漫的童稚抒写
3.4.2 睿智明朗的诗性之语
4 求变出新的意象创造
4.1 灵性动态的生物群落
4.1.1 不拘一格的斗争意识
4.1.2 联想丰富的视觉冲击
4.2 奇巧鬼怪的诗境游移
4.3 城市风景的深情对话
5 诗域拓展与中国十四行诗的实践
5.1 汉语十四行体诗的诞生与发展与屠岸创作概述
5.2 “中国化”与“个人化”的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矢志不移 老而弥坚——屠岸的新诗创作[J]. 北塔. 名作欣赏. 2012(31)
[2]撒播生命的诗歌——论屠岸的诗[J]. 刘士杰. 文学评论. 2011(02)
[3]论济慈诗歌的生态思想[J]. 郭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4]常州吟诵 千秋文脉[J]. 屠岸.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05)
[5]卞之琳:创新的继承[J]. 奚密.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6]不诬作者·不负作者——评屠岸先生译著《英国历代诗歌选》[J]. 李永毅. 中国翻译. 2007(05)
[7]诗歌的限制性与屠岸的“十四行”写作[J]. 杨志学. 文学港. 2007(04)
[8]“真”与“美”的内涵叩问及认知质询——济慈“美即真,真即美”中的哲学与美学思想研究[J]. 王萍. 北方论丛. 2006(05)
[9]论卞之琳的主知诗[J]. 陈丙莹. 铁道师院学报. 1995(02)
[10]严谨、规范、精美、纯熟——屠岸十四行诗概论[J]. 鲁德俊,许霆. 理论与创作. 1993(06)
博士论文
[1]20世纪莎士比亚批评研究[D]. 辛雅敏.吉林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屠岸诗歌翻译中的专业人士研究[D]. 王涛.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5
[2]大地的歌者 不朽的夜莺[D]. 熊丽泓.兰州大学 2011
[3]“美即是真,真即是美”[D]. 雷宇.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4]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和屠岸的诗艺探索[D]. 许金琼.西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09183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及研究方法
0.2 研究现状
0.3 创新之处及价值意义
1 中西方诗意继承:古典与现代的精神焊接
1.1 从旧词到新诗:贯通古今的两栖诗人
1.1.1 家养学风的深厚基奠
1.1.2 含蓄凝练的诗语内涵:古典的抑制
1.2 “以真为美”的诗性追求
1.2.1 “真善美”的永恒创造
1.2.2 “客体感受力”的新颖运用
2 “以爱为题”的诗美建构
2.1 “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理想诉求
2.1.1 百折不挠的生命意识
2.1.2 和谐自然的诗意营造
2.2 矢志不渝的终极关怀
2.2.1 忠于现实的平等对话
2.2.2 一以贯之的仁者爱人
3 诗歌风格的多样转变
3.1 “曙光下行进的歌者”:意韵的淡雅与深邃
3.1.1 乡村风物的恬淡抒写
3.1.2 青春恋歌的纯美情思
3.1.3 自由无畏的战斗声
3.2 “新苗发起了对死亡的进击”:诗情的迸发与揭露
3.2.1 盎然复苏的咏物抒情
3.2.2 凌厉讥讽的政治隐喻
3.2.3 生机勃勃的城市剪影
3.3 “深秋有如初春”:理性的抒情与飞跃
3.3.1 厚重深刻的哲理探寻
3.3.2 怪诞忧惧的幻梦
3.3.3 新世纪的前瞻与回眸
3.4 “永不却步”的诗韵追逐:青春与豁达的交融
3.4.1 天真烂漫的童稚抒写
3.4.2 睿智明朗的诗性之语
4 求变出新的意象创造
4.1 灵性动态的生物群落
4.1.1 不拘一格的斗争意识
4.1.2 联想丰富的视觉冲击
4.2 奇巧鬼怪的诗境游移
4.3 城市风景的深情对话
5 诗域拓展与中国十四行诗的实践
5.1 汉语十四行体诗的诞生与发展与屠岸创作概述
5.2 “中国化”与“个人化”的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矢志不移 老而弥坚——屠岸的新诗创作[J]. 北塔. 名作欣赏. 2012(31)
[2]撒播生命的诗歌——论屠岸的诗[J]. 刘士杰. 文学评论. 2011(02)
[3]论济慈诗歌的生态思想[J]. 郭峰.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4]常州吟诵 千秋文脉[J]. 屠岸.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05)
[5]卞之琳:创新的继承[J]. 奚密.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6]不诬作者·不负作者——评屠岸先生译著《英国历代诗歌选》[J]. 李永毅. 中国翻译. 2007(05)
[7]诗歌的限制性与屠岸的“十四行”写作[J]. 杨志学. 文学港. 2007(04)
[8]“真”与“美”的内涵叩问及认知质询——济慈“美即真,真即美”中的哲学与美学思想研究[J]. 王萍. 北方论丛. 2006(05)
[9]论卞之琳的主知诗[J]. 陈丙莹. 铁道师院学报. 1995(02)
[10]严谨、规范、精美、纯熟——屠岸十四行诗概论[J]. 鲁德俊,许霆. 理论与创作. 1993(06)
博士论文
[1]20世纪莎士比亚批评研究[D]. 辛雅敏.吉林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屠岸诗歌翻译中的专业人士研究[D]. 王涛.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5
[2]大地的歌者 不朽的夜莺[D]. 熊丽泓.兰州大学 2011
[3]“美即是真,真即是美”[D]. 雷宇.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4]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和屠岸的诗艺探索[D]. 许金琼.西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09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109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