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戏”对《聊斋志异》的接受
发布时间:2021-05-08 14:48
《聊斋志异》无疑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作品,早在19世纪40年代初,它已被介绍到国外,外文译本达到20多种。清代,部分作家将《聊斋志异》的部分篇章敷衍成“聊斋戏”。“聊斋戏”依托于《聊斋志异》而产生。事实上,我国古代小说与戏剧本来就是共生关系,戏剧多从小说中获得滋养。但长期以来对于“聊斋戏”的研究相对较弱,且未与《聊斋志异》紧密联系,因此笔者撰文试图从文本方面探讨“聊斋戏”对《聊斋志异》的接受。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聊斋戏”对《聊斋志异》的继承,即“不变”,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聊斋戏”对《聊斋志异》故事情节的延续,另一方面是二者在意识层面上的一致性和趋同性,笔者认为包括“扬善”的民间思维和文人性的表达两个方面。第二章论述“聊斋戏”剧本中塑造的人物与《聊斋志异》的区别。故事情节围绕着人物而展开,人物设置情况对于叙事性文本而言尤为重要。“聊斋戏”中塑造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善恶的二元对立明显。在人物设置方面,开头多以副末开场,且根据舞台表演的需要新增神仙类角色、方便表达剧作者个人思想的角色,且将小说中一笔带过的角色具象化。第三章则主要从“聊斋戏”对《聊斋志异》的情节改编中探寻作者的...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清代“聊斋戏”对《聊斋志异》的继承
第一节 “聊斋戏”故事情节脱胎于《聊斋志异》
第二节 “扬善”的民间思维与文人咏唱
第二章 清代“聊斋戏”改编中的人物塑造
第一节 “聊斋戏”人物形象塑造的典型化
第二节 剧本人物设置与《聊斋志异》之比较
第三章 清代“聊斋戏”改编中的情节设置
第一节 “聊斋戏”对《聊斋志异》的情节改编
第二节 “聊斋戏”改编情节中的价值取向
第四章 清代“聊斋戏”的“本色”“当行”
第一节 “聊斋戏”曲辞、宾白的雅俗维度
第二节 《聊斋志异》故事题材对“聊斋戏”文辞的影响
第三节 “聊斋戏”“当行”塑造的人物群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聊斋志异》的再创作研究[J]. 袁世硕. 蒲松龄研究. 2010(03)
[2]清代“聊斋戏”对《聊斋志异》的正读与误读[J]. 蒋玉斌. 戏剧文学. 2009(10)
[3]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试论清代“聊斋戏”中的道德因素[J]. 郑秀琴. 戏剧文学. 2009(02)
[4]试论《聊斋志异》在西方的最早译介[J]. 王燕. 明清小说研究. 2008(02)
[5]“聊斋戏”的取材特点[J]. 郑秀琴. 中国京剧. 2008(07)
[6]清代《聊斋志异》戏曲改编及其研究综述[J]. 郑秀琴. 蒲松龄研究. 2006(04)
[7]晚清以来川剧聊斋戏的勃兴[J]. 杜建华. 四川戏剧. 2002(06)
[8]聊斋戏曲论[J]. 李希今. 蒲松龄研究. 2002(01)
[9]蒲松龄与吴敬梓[J]. 邵海清. 蒲松龄研究. 1998(02)
[10]聊斋俚曲及其改编戏曲之作[J]. 王富聪. 蒲松龄研究. 1997(04)
硕士论文
[1]聊斋戏研究[D]. 刘芳.山西师范大学 2012
[2]宋词柳絮意象研究[D]. 李妍.辽宁大学 2012
[3]清代聊斋戏研究[D]. 胡东升.西北师范大学 2009
[4]清代“聊斋戏”研究[D]. 刘思毅.华东师范大学 2006
[5]论清代“聊斋戏”[D]. 林雪珍.厦门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75526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清代“聊斋戏”对《聊斋志异》的继承
第一节 “聊斋戏”故事情节脱胎于《聊斋志异》
第二节 “扬善”的民间思维与文人咏唱
第二章 清代“聊斋戏”改编中的人物塑造
第一节 “聊斋戏”人物形象塑造的典型化
第二节 剧本人物设置与《聊斋志异》之比较
第三章 清代“聊斋戏”改编中的情节设置
第一节 “聊斋戏”对《聊斋志异》的情节改编
第二节 “聊斋戏”改编情节中的价值取向
第四章 清代“聊斋戏”的“本色”“当行”
第一节 “聊斋戏”曲辞、宾白的雅俗维度
第二节 《聊斋志异》故事题材对“聊斋戏”文辞的影响
第三节 “聊斋戏”“当行”塑造的人物群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聊斋志异》的再创作研究[J]. 袁世硕. 蒲松龄研究. 2010(03)
[2]清代“聊斋戏”对《聊斋志异》的正读与误读[J]. 蒋玉斌. 戏剧文学. 2009(10)
[3]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试论清代“聊斋戏”中的道德因素[J]. 郑秀琴. 戏剧文学. 2009(02)
[4]试论《聊斋志异》在西方的最早译介[J]. 王燕. 明清小说研究. 2008(02)
[5]“聊斋戏”的取材特点[J]. 郑秀琴. 中国京剧. 2008(07)
[6]清代《聊斋志异》戏曲改编及其研究综述[J]. 郑秀琴. 蒲松龄研究. 2006(04)
[7]晚清以来川剧聊斋戏的勃兴[J]. 杜建华. 四川戏剧. 2002(06)
[8]聊斋戏曲论[J]. 李希今. 蒲松龄研究. 2002(01)
[9]蒲松龄与吴敬梓[J]. 邵海清. 蒲松龄研究. 1998(02)
[10]聊斋俚曲及其改编戏曲之作[J]. 王富聪. 蒲松龄研究. 1997(04)
硕士论文
[1]聊斋戏研究[D]. 刘芳.山西师范大学 2012
[2]宋词柳絮意象研究[D]. 李妍.辽宁大学 2012
[3]清代聊斋戏研究[D]. 胡东升.西北师范大学 2009
[4]清代“聊斋戏”研究[D]. 刘思毅.华东师范大学 2006
[5]论清代“聊斋戏”[D]. 林雪珍.厦门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755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175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