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的文艺拯救
发布时间:2021-05-14 07:13
木心一生逆流追梦,在学界和读者认识他以前,他的人生已历经数次沉浮,阅尽世间百态。查阅木心生平相关资料和他的作品、讲稿,不难看出,木心的遭遇是惨痛的,可他面对灾难不死,反而在艺术中另寻生机。因为于他而言,艺术能够助人克服苦难,弥补现实生活中诸多缺失与遗憾,为其信仰者提供精神的净土与灵魂的栖息之所,赋予生命形而上的审美意义。总的来说,“文艺拯救”这一精神理念贯穿了木心整个生命和艺术创作的始终。木心把艺术看得极高,他的“文艺拯救”是最不易践行的不死“殉道”,他将生活和艺术放在同一个空间里,即他所说的“一元论”,尽力做到艺术和生活的高度统一,在此基础上不辜负艺术对他的教养,筑起自己的艺术国度,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另一方面,木心践行“文艺拯救”的过程,也是他成其所是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即他的文学的“自度”与“自渡”。木心对自己的观照,他《文学回忆录》独特性和文学性,他对汉语的重视和所做尝试,还有作品中对生命苍茫感的体认,他的品性风度、人格魅力,这些都是基于“文艺拯救”所形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木心,也正是木心本人和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借用木心的话来说,就是“个人的文艺复兴”。从...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及作品介绍
(二) 国内对木心的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四) 选题意义
一、“文艺拯救”概念
(一) “文艺拯救”的源起
(二) 文艺拯救的内涵和功能体现
(三) 缘结“文艺拯救”
二、木心的文艺拯救之思
(一) 不死“殉道”
(二) 艺术与生活的一元性
(三) 无愧于艺术之教养
三、木心的文学自度与自由
(一) 文人教养的养成
(二) “文化遗民”
(三) “塔外人”的自由
四、木心的文艺自渡与复兴
(一) 作为自我实现的个人复兴
(二) 文学史的讲述方式
(三) 生命观照与风度
结语
参考文献
一、著作
二、论文类(期刊、报纸、硕博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无愧于艺术对我的教养”——木心人生中五次重大的人生抉择[J]. 夏春锦. 关东学刊. 2017(09)
[2]木心的文学创作观论析[J]. 刘平平.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09)
[3]陈丹青:我和木心的五年纽约时光[J]. 陈丹青. 东西南北. 2014(12)
[4]论飞散视角下木心的创作——以《温莎墓园日记》为例[J]. 杨希. 电影评介. 2014(08)
[5]文体家的小说与小说家的文体[J]. 孙郁. 文艺争鸣. 2012(11)
[6]木心意识流散文《明天不散步了》解读[J]. 严僮伦. 名作欣赏. 2007(05)
[7]“你是含苞欲放的哲学家”——木心散论[J]. 李静. 南方文坛. 2006(05)
[8]世界性美学思维振复汉语文学——木心风格的意义[J]. 童明. 中国图书评论. 2006(08)
[9]沉潜于人生体验中的理性思维——美华作家木心散文管窥[J]. 翁奕波.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2(01)
硕士论文
[1]木心散文研究[D]. 曹硕涵.河南大学 2014
[2]木心文学创作中的“文本再生”现象研究[D]. 卢虹贝.南京大学 2014
[3]木心《童年随之而去》及其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D]. 张卓.贵州师范大学 2014
[4]木心的文体尝试[D]. 陈联.暨南大学 2013
[5]写给世界的情诗:木心诗集《我纷纷的情欲》解读[D]. 杨岚.华中科技大学 2011
[6]在文学与绘画间游戏[D]. 刘雯.华中科技大学 2010
[7]一株生僻的植物:木心散文论[D]. 万浩琳.华中科技大学 2010
[8]流散文化身份与知性写作[D]. 徐广华.华侨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85225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及作品介绍
(二) 国内对木心的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四) 选题意义
一、“文艺拯救”概念
(一) “文艺拯救”的源起
(二) 文艺拯救的内涵和功能体现
(三) 缘结“文艺拯救”
二、木心的文艺拯救之思
(一) 不死“殉道”
(二) 艺术与生活的一元性
(三) 无愧于艺术之教养
三、木心的文学自度与自由
(一) 文人教养的养成
(二) “文化遗民”
(三) “塔外人”的自由
四、木心的文艺自渡与复兴
(一) 作为自我实现的个人复兴
(二) 文学史的讲述方式
(三) 生命观照与风度
结语
参考文献
一、著作
二、论文类(期刊、报纸、硕博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无愧于艺术对我的教养”——木心人生中五次重大的人生抉择[J]. 夏春锦. 关东学刊. 2017(09)
[2]木心的文学创作观论析[J]. 刘平平.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09)
[3]陈丹青:我和木心的五年纽约时光[J]. 陈丹青. 东西南北. 2014(12)
[4]论飞散视角下木心的创作——以《温莎墓园日记》为例[J]. 杨希. 电影评介. 2014(08)
[5]文体家的小说与小说家的文体[J]. 孙郁. 文艺争鸣. 2012(11)
[6]木心意识流散文《明天不散步了》解读[J]. 严僮伦. 名作欣赏. 2007(05)
[7]“你是含苞欲放的哲学家”——木心散论[J]. 李静. 南方文坛. 2006(05)
[8]世界性美学思维振复汉语文学——木心风格的意义[J]. 童明. 中国图书评论. 2006(08)
[9]沉潜于人生体验中的理性思维——美华作家木心散文管窥[J]. 翁奕波.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2(01)
硕士论文
[1]木心散文研究[D]. 曹硕涵.河南大学 2014
[2]木心文学创作中的“文本再生”现象研究[D]. 卢虹贝.南京大学 2014
[3]木心《童年随之而去》及其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D]. 张卓.贵州师范大学 2014
[4]木心的文体尝试[D]. 陈联.暨南大学 2013
[5]写给世界的情诗:木心诗集《我纷纷的情欲》解读[D]. 杨岚.华中科技大学 2011
[6]在文学与绘画间游戏[D]. 刘雯.华中科技大学 2010
[7]一株生僻的植物:木心散文论[D]. 万浩琳.华中科技大学 2010
[8]流散文化身份与知性写作[D]. 徐广华.华侨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85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185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