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萧红的记忆书写

发布时间:2022-12-10 16:24
  萧红作为三十年代文坛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对于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她那多般磨难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不但是她进行记忆书写的重要内因,也是她记忆书写的重要素材。结合萧红本人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分析其记忆书写的重要内涵和内容。从文本细读和文学创作心理学等方面来分析和探究记忆书写在萧红创作中的重要意义,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萧红及其作品的创作特色。论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探讨萧红的个体记忆。认为:在空间记忆方面,萧红以乡村和城市为不同的地理空间来书写人们同样凄苦的生存状态,并在其中蕴含着自身复杂的思想感情。在生命记忆方面,萧红在童年时期拥有的对于情绪和死亡的经验和体验,成为她生命记忆中的重要要素,影响了萧红后来的创作风格和审美追求。从个体记忆的建构性方面看,萧红在其中蕴含的对家园陷落的失落之情。第二部分主要从文化记忆、创伤记忆、身份记忆三个方面来分析和论述萧红的集体记忆。认为:萧红以故乡的民俗活动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分析在这种文化记忆影响之下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及文化记忆所带来的文化认同等意义。关于创伤记忆,论述了创伤记忆的两种不同体现——民众创伤记忆和女性生殖创伤记忆,并进一步分析...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萧红研究现状
    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方法
第一章 萧红的个体记忆书写
    第一节 空间记忆
        一、乡村记忆
        二、城市记忆
    第二节 生命记忆
        一、情绪记忆
        二、死亡记忆
    第三节 个体记忆的特点
        一、建构性记忆
        二、虚与实之中的情感态度
第二章 萧红的集体记忆书写
    第一节 文化记忆
        一、文化记忆的载体
        二、人物的生活观念
        三、文化记忆的意义
    第二节 创伤记忆
        一、战争形态下的民众创伤记忆
        二、生活常态的女性创伤记忆
        三、创伤记忆的影响
    第三节 身份记忆
        一、认同机制下的女性身份记忆
        二、女性意识的觉醒
        三、女性身份记忆的建构方式
第三章 萧红记忆书写的缘起
    第一节 萧红的心理素质对其记忆书写的影响
        一、形象感受的敏锐性
        二、情感活动的丰富性
        三、理智活动的独特性
    第二节 萧红的人生体验对其记忆书写的影响
        一、童年体验
        二、缺失性体验和孤独体验
        三、丰富性体验
第四章 萧红记忆书写的意义
    第一节 身份认同的建构
        一、对自我身份的探寻与建构
        二、对女性身份的探寻与建构
        三、对知识分子身份的探寻与建构
    第二节 重建家园的意识
    第三节 悲悯情怀的建构
        一、悲悯自身
        二、悲悯弱者
    第四节 记忆书写对萧红创作风格的影响
        一、个人亲历性回忆
        二、历史文化反思性回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创伤与侨批记忆[J]. 曹亚明.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05)
[2]创伤与记忆——文化记忆的历史表征与美学再现[J]. 段吉方.  河南社会科学. 2015(09)
[3]女性“失乐园”——试论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J]. 祁郁,张晓东.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4]创伤记忆:心理事实与文化表征[J]. 赵静蓉.  文艺理论研究. 2015(02)
[5]生殖:人类最隐秘的创伤记忆被历史遮蔽的盲点——浮现在近代人文思潮中的中外宿命叙事[J]. 季红真.  当代作家评论. 2014(06)
[6]萧红、张爱玲作品中女性视角的分析比较[J]. 车绮珩.  文教资料. 2013(10)
[7]“献给逝者的花环”──安娜·阿赫玛托娃与萧红创作的死亡主题[J]. 刘艳萍.  山东社会科学. 2012(07)
[8]艺术中的记忆系统[J]. 迟翔.  消费导刊. 2010(01)
[9]对萧红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的探讨[J]. 余华琼,何甜.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8(02)
[10]现代东北文学与萨满教文化[J]. 闫秋红.  学术论坛. 2006(05)

博士论文
[1]萧红与姜敬爱小说比较研究[D]. 赵丹.中央民族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面向身体的写作—萧红文本中的身体叙事[D]. 张黄鹂.华东师范大学 2017
[2]东北作家群小说民俗事象研究[D]. 胡志强.辽宁大学 2017
[3]论萧红小说的空间叙事[D]. 刘银方.湖南师范大学 2013
[4]论萧红作品中的死亡意识[D]. 皮振艳.湖南师范大学 2012
[5]漂泊意识与萧红小说再探[D]. 李军.南京师范大学 2005
[6]萧红创作的心理学透视[D]. 马丽敏.陕西师范大学 2005
[7]“生死场”中的生死人生——萧红小说的生命意识[D]. 郭延红.延边大学 2004
[8]真切与迷茫——简论萧红的苦难意识[D]. 陈武军.吉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717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7170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b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