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魏六朝五言诗雅俗观的变迁
本文关键词:论汉魏六朝五言诗雅俗观的变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汉魏六朝是五言诗逐渐由俗调成为文人诗主要形式的时期,伴随着五言诗的文人化的是五言诗雅俗观的变迁,但此时期的文献中文人对诗歌体式雅俗观的论述较少。后人对此问题关注亦不多。本文通过对作家作品及文学史料的分析,发现文人对五言诗的雅俗观的变迁大致经历了初步文人化,正式文人化,变异为新体诗从而逐步消除了五言诗雅俗观的过程。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编辑部;
【关键词】: 汉魏六朝 五言诗 雅俗观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汉魏六朝是我国文学史上文体学逐渐成熟的时期,随着文体学的成熟,文人往往恪守各文体的创作规则和使用场合。与此同时,文人又有明晰的诗歌体式的雅俗观,而诗歌体式的雅俗变化又与其文人化及功能的衍化过程相伴随。本文拟以五言诗为中心考察汉魏六朝时期诗歌体式雅俗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艳平;;汉魏六朝隐语文学的类型[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孙艳平;;汉魏六朝隐语文学溯源论[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田月丽;;汉魏六朝女作家及其作品概观[J];文教资料;2012年18期
4 郭建勋;论汉魏六朝“神女——美女”系列辞赋的象征性[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靳青万;汉魏六朝女性赋述论[J];中州学刊;2002年03期
6 赵革萍;汉魏六朝以哀为美的悲怨文学[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年01期
7 陈恩维;;论汉魏六朝拟作的创造性[J];求索;2006年06期
8 周尚义;;建构多维 领新赋海——评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孙鹏;;汉魏六朝音乐赋命名、分类及范畴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史素昭;;试论唐代碑志对汉魏六朝碑志的发展与超越[J];湘南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雪梅;;汉魏六朝时期道教谪仙案例的考查[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成国;汉魏六朝官吏治巫论析[N];光明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陈东升 本报见习记者 王春 本报通讯员 杨夏;疯狂盗掘汉魏六朝古墓25座[N];法制日报;2012年
3 陈允吉;李贺与汉魏六朝乐府[N];光明日报;2003年
4 林大志;延展视野 深化研究[N];光明日报;2005年
5 国家图书馆《文献》季刊常务副主编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张廷银;寓广博于精审之中[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恩维;论汉魏六朝之拟作[D];苏州大学;2005年
2 蔡爱芳;汉魏六朝拟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庄新霞;汉魏六朝女性著述考论[D];山东大学;2007年
5 徐可超;汉魏六朝诙谐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李华;汉魏六朝宴饮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刘玲娣;汉魏六朝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崔炼农;汉魏六朝乐府辞乐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宁宁(Jia Nningning);汉魏六朝“拟作闺音”诗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黄艳华;汉魏六朝杂史(辑本)文献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徐海晓;汉魏六朝赋序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南宝新;汉魏六朝京都赋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5 赵燕;汉魏六朝临终文试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虹丹;汉魏六朝亲情诗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7 高永丰;汉魏六朝交友论文章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王玉楼;汉魏六朝孝子传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黄雅京;汉魏六朝器物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万燕燕;汉魏六朝赋序与文体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论汉魏六朝五言诗雅俗观的变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39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413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