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验和想象——论中国现代诗歌“土地诗学”变迁中的三种路向
本文关键词:土地、经验和想象——论中国现代诗歌“土地诗学”变迁中的三种路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中,艾青、多多和海子代表了"土地诗学"变迁中的三种路向。从人之于土地的时空展开来说,艾青的"土地经验"是在横向的空间展开的,具有极强的现实感;多多的"土地经验"则是在纵向的时间中展开的,它是历史和记忆、死亡和复活;而海子的"土地经验"虽包含着某种时间性——对远古文明的想象,但他的目光最终投向的是"远方",这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精神遨游。从土地之于人的意义来说,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是养育和生存,多多诗歌中的土地是乡愁和精神传承,海子诗歌中的土地是原始文化、自我和死亡。在当下的现实语境,中国当代诗歌是否还有重拾"土地诗学"的可能是现实和诗学的双重问题。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诗歌 土地 艾青 多多 海子
【分类号】:I207.25
【正文快照】: 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中,“土地”是一个重土地上的生命与土地的联系,而土地和生命的联要的书写主题。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以艾系从起点上来说又是具体的、身体化的,因此,青为代表的“七月派”诗人开启了第一次对土地“人之于土地”指的是诗歌中人之于土地的生存形的集中书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泽龙;王雪松;;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内涵论析[J];文学评论;2011年02期
2 ;“中国现代诗歌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J];文学与文化;2011年03期
3 王雪松;;论诗歌节奏的心理感知与生理机制——以中国现代诗歌节奏为中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缪佳;;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英译与传播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5 李怡;十五年来中国现代诗歌研究之断想[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01期
6 王家新;中国现代诗歌自我建构诸问题[J];诗探索;1997年04期
7 黄钢;中国现代诗歌的隐喻运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8 邹建军;“小我”与“大我”统—论──中国现代诗歌研究之—[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彭瑞琪;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纵论[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10 王桂荣;中国现代诗歌创作的民族化追求[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晓春;;沫若《女神》与毛泽东诗词——中国现代诗歌主体精神建构的一种模式[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陈晓春;;沫若《女神》与毛泽东诗词——中国现代诗歌主体精神建构的一种模式[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3 李冬杰;;一种落寞 两重风情——《刈禾女之歌》与《孤独的收割者》的比较研究[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卫平 黎秀娥;现代诗歌本体研究的新开拓[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唐欣;诗歌的史识[N];文艺报;2005年
3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的“意象图景”[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吴满珍 周少华;现代诗歌研究新进展[N];人民日报;2009年
5 李一鸣邋余蔷薇;评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汪云霞;知性诗学与中国现代诗歌[D];武汉大学;2005年
2 齐磊;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D];山东大学;2007年
3 陈芝国;抗战时期北京诗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冯佳;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现代诗歌的语言特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沈凤蛟;中国现代诗歌色彩美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刘杜鹃;中国现代诗歌中的女性形象[D];四川大学;2004年
4 李晓雯;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教学困境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5 李京丽;中国现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D];四川大学;2004年
6 杜彩萍;唐山市中国现代诗歌选修课程现状与反思[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赵子寒;取今复古、另立新宗[D];西南大学;2012年
8 彭继媛;草之叶的蔓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土地、经验和想象——论中国现代诗歌“土地诗学”变迁中的三种路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4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414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