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唐宋、才学之争的消弭——乾隆间性灵诗学引发的焦点话题

发布时间:2017-06-05 11:13

  本文关键词:唐宋、才学之争的消弭——乾隆间性灵诗学引发的焦点话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袁枚性灵诗学整体上颠覆传统诗学的基本观念后,在诗学理论中产生强烈震动,促使学人对传统诗学的一些基本问题重新加以思考。其中与唐宋诗之争、传统和个人才能相关的论争是当时诗坛最关注的问题,许多重要诗人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形成乾隆诗学的焦点话题。由唐宋诗之争入手,分析其诗学话语背后的诗歌史和诗学史背景,以及传统的才学之争在学人之诗、才人之诗和诗人之诗三个理论层面上展开的过程,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乾隆朝诗学的历史展开和发展趋向。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关键词】唐宋 才学 乾隆诗学 学人之诗 才人之诗 诗人之诗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文学乃至艺术的全部问题,就是T.S.艾略特那篇著名论文的标题所概括的《传统和个人才能》的关系。在叶燮之前,各种诗学的论争都集中于如何在两者间取得平衡。自叶燮取消艺术理想的预设,袁枚整体上颠覆传统诗学的基本观念后1,诗学的核心问题便由如何实现理想的艺术目标转移到如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阳;;论近代西方艺术游戏观的发端[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2 刘小新;;论文学的民族性与民族主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刘安海;论文学批评的功能[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王朝元;;艺术的本质:主体创造心理因素的自由游戏——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之二[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於可训;;论与“编年体”有关的现当代文学史著述问题[J];北方论丛;2015年04期

6 黄卫星;蔡志荣;;价值观与审美价值观的沟通——论审美教育与价值建构的内核[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戴茂堂,李斌斌;康德前近代西方美学的认识论倾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8 田春;;“滋味说”与“趣味批判”:以味论艺的中西比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於可训;批评:一种特殊的文学“消费”[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10 罗伟文;;试析重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三个“关键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红珊;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罗显勇;论二十世纪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的母题及其文化渊源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3 徐晓庚;黑格尔关于造型艺术一般问题的考察[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4 孙伟科;《红楼梦》美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管雪莲;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思潮[D];厦门大学;2007年

6 李妍妍;卢梭美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杨疾超;古代书法批评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兴玉;文学意义的生成与持存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9 孙晓霞;从混沌到有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10 陈长利;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高峰;捍卫文学性—内部研究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陆赢赢;论朱光潜对克罗齐“直觉说”和“文艺伦理观”的接受与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刁俊瑗;东方的歌德[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4 段堪煌;罗塞蒂后期绘画作品中的“现代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5 王宣人;“同人园地”里的“新月态度”[D];青岛大学;2011年

6 刘聪;激情年代的古典守望[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7 翟恒兴;当代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批评[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8 王军宁;现代诗歌音乐性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9 贺根民;张竹坡、文龙《金瓶梅》人物批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亚旭;批评伦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夏江;魏中林;;论学人之诗[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贺国强;魏中林;;论“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J];学术研究;2009年09期

3 宁夏江;;论晚清学人之诗[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期

4 刘士林;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三题议[J];求是学刊;2003年01期

5 刘梦芙;;《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指误[J];学术界;2006年06期

6 伏涛;;孙星衍“学人之诗”成因探赜[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宁夏江;魏中林;;论晚清“新版”学人之诗[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张兴武;李海洁;;唐宋之际“学人之诗”的传承与嬗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9 谢克强;赵小琪;李遇春;车延高;江少川;刘保昌;涂险峰;张三夕;李俊国;赵国泰;张岩泉;张执浩;汪余礼;冯楚;刘玉杰;邵思巧;;当代“学人之诗”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3年03期

10 绿原;;《人之诗》自序[J];当代;198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时进;;破立之际:韩愈“文人之诗”的诗史意义[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应中;学人之诗得解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2 刘士林;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士林;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周薇;陈衍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巍巍;“学人之诗”、“诗人之诗”合一的现代思辨[D];吉林大学;2008年

2 吴宇;哲人之诗[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海玉;“人之诗”论——“七月”诗派绿原的诗歌与人格[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易华;“文人之诗”—姚鼐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5 唐淑婷;袁宏诗文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

6 张绍华;诗人之诗:性灵主题与袁枚诗歌的审美特征[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唐宋、才学之争的消弭——乾隆间性灵诗学引发的焦点话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35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4235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4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