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范畴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体现
本文关键词:阴阳范畴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体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无独有偶,与现代哲学家梅洛-庞蒂的"身体间性"这一身体哲学的核心概念一致,中国古代阴阳范畴可区分为"显微无间"的阴阳、"阳禀阴受"的阴阳以及"乾男坤女"的阴阳这三个层面。而无论是"显微无间",还是"阳禀阴受",抑或是"乾男坤女",都一步步深入而浅出地为我们指向了"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道"。故中国古人所谓的"文以载道"之"道",与其说是儒家式的伦理道德之"道",不如说就是大易的"阴阳之道"之"道"。因而唯有从该"道"出发,我们才能把握和领悟中国文学艺术之为中国文学艺术、中国文学艺术之所以独秀于林的众妙之门、万窍之管钥。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阴阳 显微无间 阳禀阴受 乾男坤女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身体哲学视域中的中西体育思想的比较研究”(15BTY001)
【分类号】:I206.2;J212
【正文快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阴阳新释——从梅洛-庞蒂的“身体间性”出发》1一文中,笔者试图借助于当代哲学家梅洛-庞蒂的身体哲学的核心概念——“身体间性”,对作为中国古老的生命哲学“核心范畴”的“阴阳”予以一种全新的解读,并从中得出这样的理论发现,即:第一,与“身体间性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专家汇聚上海共商学科建设大计[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钟振振;伟大的文化工程──谈中国古代文学断代分体全集之编纂[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01期
3 张简;《中国古代文学》2000年考试答卷及阅卷情况简说[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0年06期
4 熊宪光;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5 孙欣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道德传统与21世纪文化建设[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王彩梅;中国古代文学与知识分子人格修养——中国古代文学与21世纪文化建设的一点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梁文宁;高校古代文学课程路向的导引——评介曹础基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陈伟军;成教用《中国古代文学》教材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2年05期
9 邓绍基;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的一点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李艳芳;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经典”之我见[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贵晨;;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中国古代文学与21世纪随想[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熊宪光;;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高楠;;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原创意义[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4 董运庭;;论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及若干问题(发言提纲)[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孙以昭;;以科研促教学,加强基本训练,授予治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教学的几点做法[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陈冠明;;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微机管理项目的建设与探讨[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赵丽;;中国古代文学三段七步教学模式研究[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8 魏春梅;;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认识[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次第;曹萌;;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10 孙鸿;;论《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定位及实施策略[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文群;又一套“中国古代文学家”邮票[N];中国集邮报;2012年
2 记者 曹继军;应将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贯通研究[N];光明日报;2001年
3 莫砺锋 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人本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赵敏俐;古代文学研究体系现代化过程中的民族化[N];文艺报;2002年
5 高国兴 张碧波;由分到合: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走向[N];光明日报;2006年
6 淮茗;换个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N];光明日报;2007年
7 张祝平 南通大学文学院;跨越发展 频结硕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李炳海;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三个突破[N];光明日报;2005年
9 孟凡港;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研讨会召开[N];光明日报;2012年
10 任中文;古代文学学科建设应大力加强[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周乔建;中国古代文学“教化论”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渠红岩;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昕;中国古代文学中项羽形象寻绎[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怀春;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培培;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忏悔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丁俊杰;中国古代文学狐神形象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5 董林;中国古代文学变形观[D];四川大学;2004年
6 单永军;中国古代文学中诗与酒交融现象的美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艳照;论西方汉学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与园林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明明;中国古代文学水仙意象与题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邱晶;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移情现象和移情说[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萌;论中国古代文学文本意义的生成因素[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阴阳范畴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体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2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442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