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时英的创作演变及其文学史意义
本文关键词:穆时英的创作演变及其文学史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通过解析穆时英初登文坛时赢得"普罗小说中之白眉"的称誉和之后作为"新感觉派圣手"这两个表面上差异极大的称号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说明无论是"普罗"还是"新感觉"都是同一种先锋性在两类面貌上的呈现,"南北极"般的作风变异对穆时英来讲实际是自然过渡的结果。而这一个案的出现也为在文坛上还处在"混流"状态的普罗—左翼文学与新感觉主义两股潮流的"分流"提供了历史契机,反映出1930年代初期的一次由左翼文坛发起的对一时"混流"的新感觉派进行辨识、批判进而"分流"的过程。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关键词】: 穆时英 先锋 普罗文学 新感觉派
【分类号】:I207.42
【正文快照】: 穆时英的创作演变及其文学史意义谢力哲引言对于穆时英,学界对其人的认知一般定位在两个角色上:初登文坛时以《咱们的世界》《黑旋风》等作赢得“普罗小说中之白眉”的称誉;继之以《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等作一跃而为“新感觉派圣手”。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翼;评穆时英笔下的情感世界[J];平原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胡方红;;善良的情感世界同情的女性抒写——穆时英作品重读感悟[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李今;;关于《穆时英年谱简编》的更正[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02期
4 朱宾忠;;心曲的咏叹与变奏——论穆时英小说的抒情品格[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李相银;;穆时英:都市中恣意烂漫的印象画者[J];名作欣赏;2008年02期
6 李洪华;;现代都市的“颓废”书写——穆时英小说创作新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白杰;;穆时英研究述评[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李洪华;;论穆时英小说创作中的“孤独”书写[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马占俊;;穆时英研究概述[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10 陈建军;;《穆时英全集》补遗说明[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华;;穆时英小说状语的运用[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李华;;穆时英小说的复叠用法[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3 吴义勤;;都市体验与穆时英小说的两条轨迹[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泽;半殖民语境下的都市体验[D];河北大学;2015年
2 李彩虹;横光利一与穆时英新感觉派小说创作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曹维刚;城市里的“革命”与“沉沦”[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4 郑艳;穆时英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景云;穆时英小说存在主义解读[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年
6 郑雪瑞;穆时英文学创作的矛盾与张力[D];北京大学;2012年
7 王茵;穆时英小说与上海地域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8 江维萍;论穆时英小说中的孤寂感[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9 严华;女性主义观照下的穆时英小说创作[D];汕头大学;2006年
10 龙希利;论穆时英小说中自我生存的现代书写[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穆时英的创作演变及其文学史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1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491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