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研究
本文关键词: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刘慈欣 中国科幻文学 科幻小说创作 中西文化融合
【摘要】:科幻文学是一个舶来的文学类型,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的科幻文学一直作为一种功能性的文体被要求发挥着宣传思想、普及科学知识等作用。随后出现的新生代科幻作家的创作丰富了科幻小说的类型和主题,也增加了科幻文学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深度。刘慈欣作为新生代科幻作家的代表之一,以其宏大空灵的想象力给中国科幻带来了新的活力。2015年8月他的科幻小说《三体》(英文版)获得世界级科幻小说最高奖项“雨果奖”,标志着中国科幻小说创作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创作取得如此成绩的原因,在于他以中国文学传统为基础,将西方科幻小说创作经验、现代科学技术的理念与精神以及中国社会历史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创作的一种特色,探索出一条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创作的发展道路。刘慈欣的作品让文学评论界不得不对科幻文学重视起来,但这种重视还不够,毕竟长期以来对科幻文学的忽视以至于相关研究有限,作家只能自己模仿前人进行创作。一个刘慈欣无法撑起整个中国科幻文学,需要更多的作者和更多优秀的作品,也需要更多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研究和评论。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文本分析,探讨支撑他科幻小说成功的文本特点,认为他的创作想象力恢宏、科学态度乐观和形象刻画重物轻人,这些特点让他的小说从其他科幻作品中凸显出来。第二部分,结合刘慈欣创作的阶段性以及中西文学对他的影响,可见其创作特点来源于他秉持现代科学精神,对中国文学传统与西方文学艺术手法积极借鉴和吸收,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尝试与探索,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第三部分,对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创作价值进行阐释,其鲜明的“科幻”特色、与市场的结合、引发科幻热特别是成功进入外国科幻界,对今后的科幻小说创作都有很多启示。本文的研究试图为科幻小说创作提供一些借鉴,并为理解中国科幻小说的内涵与特点提供研究成果。
【关键词】:刘慈欣 中国科幻文学 科幻小说创作 中西文化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6
- 一、问题提出8-10
- 二、研究现状综述10-15
- 三、研究思路15-16
- 第一章 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的特点16-25
- 一、恢宏的科学意境16-18
- (一)异世界的展现16-17
- (二)神奇与平凡的对接17-18
- 二、乐观的科学态度18-20
- 三、重物轻人的形象刻画20-25
- (一)强化的科学形象20-21
- (二)弱化的人物形象21-25
- 第二章 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特点成因25-33
- 一、秉持现代科学精神25-27
- (一)科学思维25-26
- (二)宇宙意识26
- (三)科技哲学26-27
- (四)生存观念27
- 二、对中西文学的吸收与借鉴27-30
- (一)继承中国文学传统28-29
- (二)借鉴中西文学艺术手法29-30
- 三、创作观念的探索与形成30-33
- (一)起步与尝试30-31
- (二)成熟与多样化31-32
- (三)反思与回归32-33
- 第三章 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的启示33-39
- 一、注重“科幻”与结合市场33-35
- (一)鲜明的“科”与“幻”33-34
- (二)文学与市场的结合34-35
- 二、国内国外双重文化价值35-39
- (一)引发国内科幻热35-37
- (二)进入世界科幻界37-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4
- 附录44-46
- 后记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雯;中西科幻小说界定之比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8期
2 陈许;;动荡与融合——略谈20世纪90年代外国科幻小说[J];外国文学动态;2002年04期
3 汤哲声;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发展史论[J];文艺争鸣;2003年06期
4 兰草;开创军事科幻小说新天地[J];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12期
5 张希玉;;中国第一家科幻小说报夭折始末[J];出版史料;2008年02期
6 王卫英;张懿红;;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本土化进程[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7 苏逸平;;科幻小说中的几种人[J];发现;2008年06期
8 托马斯·斯科提亚;陈芳;;作为思想实验的科幻小说[J];科学文化评论;2008年05期
9 刘晶;;“真”与“幻”的结合——跨文学与科学领域的科幻小说[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03期
10 郭军胜;;中国科幻小说如何走出发展的瓶颈[J];决策探索(下);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尹传红;;科学所“对应”的文化——兼论科幻作品的价值与使命[A];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王卫英;姚义贤;;科技时代,我们需要文学幻想——浅谈科幻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A];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11年论文集[C];2011年
3 尹霖;武丹;沙锦飞;王卫英;;关于我国科幻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科幻创作与青少年想象力培养”研讨会综述[A];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11年论文集[C];2011年
4 李英;郑军;;超越自我,燃烧生命——黄易与他的科幻小说[A];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于启宏;;中国当代科幻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6 韩啸;;微博文学:正在“编织”的当代新文体[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维佳;科幻小说之我见[N];文学报;2000年
2 金涛;科幻小说之奇葩[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3 戴翊;科幻小说毕竟是小说[N];文汇报;2008年
4 路甬祥;科学家和他们的科幻小说[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杨鹏;科幻小说该如何阅读和欣赏[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陈芳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幻小说:不知它是什么,但看见时知道是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日本《和谐》首获美国科幻小说奖[N];中华读书报;2011年
8 陈养正;科幻小说:“无米之炊”的“米”从哪来?[N];大众科技报;2011年
9 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_g;科幻小说要对社会现实发生作用[N];深圳特区报;2013年
10 杨鹏;读科幻小说的几点建议[N];中国教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卫英;重塑民族想象的翅膀[D];兰州大学;2006年
2 姜倩;幻想与现实:二十世纪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D];复旦大学;2006年
3 刘媛;中国现当代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本土特点及大众传播[D];苏州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玮玮;中国科幻小说的受众心理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邹德辉;科幻小说在我国的传播困境与发展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窦芳芳;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乌托邦建构[D];辽宁大学;2015年
4 陈子越;从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看科幻小说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凤娇;科幻小说《鬼面天蛾》(1-4章)翻译报告[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6 吴雨威;《冬季星之王》翻译实践报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7 罗雯雯;谈科幻小说的翻译策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8 叶凌宇;以科学为尺度丈量地球文明[D];广西大学;2015年
9 刘佳;《森林星球》的翻译报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10 陆玉梅;科幻小说《坠入黑暗》(节选)翻译报告[D];贵州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刘慈欣 中国科幻文学 科幻小说创作 中西文化融合
,
本文编号:5123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512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