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5-28 19:06

  本文关键词:李渔《闲情偶寄》言说方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西师范大学》 2015年

李渔《闲情偶寄》言说方式研究

韩武杰  

【摘要】:从“失语症”说起,从“说什么”到“怎么说”,选择《闲情偶寄》为代表,,来展开对“言说方式”的具体探析,以图对当今文论界的“失语”焦虑,起到一定的“疗效”;又对文论话语之转化与重建,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实际上,“李渔《闲情偶寄》的言说方式”是一个很大的论题,为规避大而无当的学术风险,拟从特性、成因两方面阐发,不仅关注《闲情偶寄》“说什么”,更关注《闲情偶寄》“怎么说”以及“何以这样说”的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的深层主旨及蕴含。具体从五个部分展开阐释。 第一部分为引言。从“失语症”说起,确立研究论题,进而界定李渔、《闲情偶寄》、言说及言说方式为研究对象,并具体介绍了本论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意义。 第二部分论述:《闲情偶寄》言说方式的诗性呈现。李渔《闲情偶寄》言说方式的诗性呈现,即遵循传统文论的规矩,但又能脱化规矩,即“从心所欲”但不“逾矩”,“不逾矩”又“从心所欲”,达到了古代文学艺术文论的至高境界。这一境界最主要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语体和文体。在语句上表现为“立象以尽意”的象征性,在句段上表现为非时态的示意性,最终在语体上则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不可言说性最终以形声情兼美的绮丽意象予以诗性呈现。在文体上,讲求诗性与理性融合,具有古雅的体貌,表现为骈散结合的恢宏结构,最终以生命整体的融“通”性“游”于诗性的艺术空间里。 第三部分论述:“言为心声”——《闲情偶寄》诗性言说方式的心理成因。从“心感于物而动”,到“物之心化”与“心之物化”,最终“文果载心,余心有寄”对“文,心学也。”进行本体性的揭示与阐发。而思维规范言说,言说与思维总是在主体“用心”上完美契合,在李渔《闲情偶寄》的写作上,主要可用“用心”二字概括。这里的“用心”,即李渔对言说具有全身心重视的特征。其结果,一方面是遵循思维导向,另一方面则是超越思维的规训,得到了“心欲然而笔不使然”的境界。另外,观念规训言说。李渔多元化的文艺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了《闲情偶寄》的言说方式。 第四部分论述:“化成天下”——《闲情偶寄》诗性言说方式的外在语境规训。语境包括文本语境和社会语境。语境既是社会的,也是历史的,本质上讲,更是文化的。“文变染乎世情”,本章着重从社会文化与历史文化两个方面,来阐释李渔《闲情偶寄》诗性言说方式的外在规训。 第五部分结语。论述言说反思——有关古代文论研究的进一步思考。将古代文论的“怎么说”,创造性地转换为当下文论的“怎么说”,亦即从中国文论的诗性言说传统之中发掘并吸取具有现代价值的言说方式及思维方式。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6.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青;;向古人学习言说的方式——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为例[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2 杜书瀛;;鸟瞰李渔——《李渔美学心解》序篇[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李熙宗;关于语体的定义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高玉;;中国文论“失语症”现状及“重建”的可能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李建中;辨体明性:关于古代文论诗性特质的现代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李建中;吴中胜;;古代文论诗性言说的生成语境和主体用心[J];江汉论坛;2008年04期

7 潘海颖;;《闲情偶寄》对品质生活构建的启示[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8 曹顺庆;;中西思维、语言特征与中西文论特色[J];齐鲁学刊;1987年05期

9 蒋艳萍;;文学批评的诗意表达——谈宇文所安的论文言说方式[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薛富兴;关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体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源;李渔的整体戏剧观念及其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王苏生;古代学人戏曲观的生成与演进[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垂超;李军均;;小说评点文体的独立:从子史之评到文学之评——刘辰翁《世说新语》评点的源流及意义论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2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6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放;试析李渔的戏曲语言理论[J];安徽新戏;1995年03期

2 朱万曙;再读李渔——评黄强的《李渔研究》[J];安徽新戏;1997年01期

3 汪涌豪;;“声色”范畴的意义内涵与逻辑定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闻而畏;李渔“抹倒”汤显祖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5 李娜,童晓峰;虚构·情理·美丑——从传奇剧《风筝误》看李渔创作思想的双重价值取向[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6 胡元翎;;再论李渔的“虚实”观[J];北方论丛;2007年04期

7 马丽敏;;清代中后期经学家的戏曲观——以焦循与俞樾为中心[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8 刘琴;李渔人生道路新论[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9 潘晓华;;试论李渔科诨的“贵自然”[J];沧桑;2007年05期

10 李建中;;中国文论:说什么与怎么说[J];长江学术;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源;李渔的整体戏剧观念及其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满堂;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意言说方式[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戴月华;王一平;;试论帕斯卡尔对信仰问题的言说方式及定位[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唐文明;期待与重逢[J];社会科学论坛;1999年04期

4 吕进;诗家语: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J];中华诗词;2005年05期

5 肖擎;;现实常没有字面这么好看[J];杂文选刊(下旬版);2010年06期

6 徐婉琦;卢盼颖;;新媒体视角下对“微语言”的言说方式反观[J];青年文学家;2013年26期

7 黄怀军;中、西、印诗学与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之比较[J];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01期

8 丁秀菊;;孔子比喻言说方式的现代审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柏俊才;;困苦与解脱:《庄子》语言的言说方式[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王少军;;对话与公案—论禅宗公案的对话言说方式[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陶东风;;文学的知识生产与文学研究的机制创新[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李清良;;孔子与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A];东方丛刊(1998年第1辑 总第二十三辑)[C];1998年

3 杨江涛;;诗维的向度[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霍俊明;;朝圣者的灵魂:涉险之旅的哲性光辉——郑敏诗歌论[A];郑敏诗歌研究论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廖令鹏;[N];文艺报;2012年

3 曹文轩;[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4 陈洪杏 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商勇;[N];美术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金梅;“《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7年

2 韩承敏;教育随笔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雷震;宗白华《艺境》的诗性言说方式探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2 杨德;“文气”论与中国士人的言说方式[D];暨南大学;2002年

3 韩武杰;李渔《闲情偶寄》言说方式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戚萌;《左传》用《诗》与中国古代早期诗论的言说方式[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5 史美华;“不自由”语境中的自由追求[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毛晶晶;韩非之立言观与文学思想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李渔《闲情偶寄》言说方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1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51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f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