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林徽因诗歌的现代主义特质

发布时间:2017-07-03 15:11

  本文关键词:论林徽因诗歌的现代主义特质


  更多相关文章: 现代主义 意象 客观对应物 颓废


【摘要】:林徽因的诗作数量不多,但水平较高且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丰富多义的意象使诗歌含蓄而朦胧;客观对应物与思想知觉化使抒情生动而节制;以唯美形式表现出的孤独、悲观、绝望与虚无则使诗歌具备现代主义诗歌的颓废之美。林徽因的诗歌既体现出中国新诗的现代化进程,又揭示出西方现代主义进入中国后的本土化趋势。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青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关键词】现代主义 意象 客观对应物 颓废
【分类号】:I207.25
【正文快照】: 作为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林徽因诗歌创作的数量并不算多,但从其1931年在《诗刊》发表第一篇诗作《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起就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呈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质。这一方面与后期新月派诗歌创作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则与1930年代中国文坛对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理论和作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玲;林徽因诗文中的宗教情结[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2 陈学勇;读新发现的两首林徽因佚诗——纪念诗人诞生一百周年[J];新文学史料;2004年02期

3 班业新;;新时期以来林徽因研究综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4 陈邑华;;林徽因散文的诗性美[J];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陈学勇;;唯真、唯情、唯美、唯理——《林徽因作品新编》前[J];博览群书;2009年07期

6 周琳;;“天真奔放”与“寂寞沉默”——林徽因的两面性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7 吴正毅;;温婉的气韵 独立的灵魂——试论林徽因诗歌中的女性意识[J];宜宾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李向珂;;试论林徽因诗歌中的“孤独”情感[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赵嘉屏;;论林徽因戏剧中的女性意识[J];名作欣赏;2013年18期

10 王家伦;;略论林徽因的创作[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国忠;林徽因的两首佚诗[N];中国妇女报;2001年

2 岳洪治;寻访林徽因[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王凯;作为林徽因陪衬的林微音[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倪怡中;传记写作始于扎实的史料功夫[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韩石山;真实后面的真实[N];中华读书报;2013年

6 韩石山;从林徽因传看人物传记写作衰象[N];文学报;2013年

7 韩石山;林徽因的一通遗札[N];中华读书报;2013年

8 王炳根;冰心与林徽因的“太太客厅”公案[N];中华读书报;2014年

9 高海涛;城市让理想主义成为雕像[N];中国艺术报;2013年

10 郭可慈;书海泛舟 浅酌低吟[N];河北日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红敏;林徽因诗歌创作论[D];华侨大学;2004年

2 刘晓芳;林徽因诗歌寻美[D];西南大学;2009年

3 班业新;论林徽因的文学思想及其文学创作[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吴丽娜;心灵不息的变幻——论林徽因的文学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黄艳琴;灿烂下的孤寂[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贺明华;林徽因小说现代性阐释[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7 朱小雷;会唱的喉咙哑成了无言的歌[D];西南大学;2008年

8 郭丽冰;万古人间四月天[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孔e,

本文编号:5141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5141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b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