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当代华语文学中的男同性恋叙事

发布时间:2017-07-03 19:08

  本文关键词:论当代华语文学中的男同性恋叙事


  更多相关文章: 华语文学 男同性恋 人物形象 叙述功能 主题话语 价值意义


【摘要】:在男同性恋叙事中,男同性恋人物身份的独特性是小说进行意义建构的关键。本文以作品分享的相同男同性恋人物身份符码为契机,结合男同性恋身份背后的普遍叙事元素和独特文化背景,开掘男同性恋人物于小说系统背后的形象表征、叙事功能、主题价值及文学写作的意义,从而形成对男同性恋叙事的整体解码。本文主体由四章构成:第一章,对华语文学中男同性恋人物形象做抽象提炼。通过对作家再现的男同性恋人物形象特质的把握,总结出作家再现形象的差异与共性。本章认为,受作家创作影响,男同性恋人物形象整体可分三类:观念式“异类”形象、模糊式身份游离者形象和主体化亲历形象。第一类书写从人物性格的角度切入,书写了性格弱势孤僻被异类化的男同性恋形象。第二类则从人物身份的视角,书写了同时拥有主流与边缘双重身份的人物的生命骤变。第三类以作家自身客观存在的男同性恋身份经验为背景,塑造了具有明确的男同性恋自我意识与情感欲望的男同性恋生命本真。第二章,梳理男同性恋形象的叙述功能。本章根据男同性恋在文本中呈现的不同方式将男同性恋形象的叙述功能整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物形象的矛盾源功能,即男同性恋人物是情节矛盾产生的源发,在文中承担关键性作用。作家或借男同性恋人物推动其他主要人物的命运转变,或通过强化人物自身的男同性恋孤立性来加强形象的表达效果。第二类即男同性恋身份的叙事隐喻功能。该类中男同性恋人物不单纯承担叙事矛盾功能,更构成小说的主要人物,作家不单写人物的男同性恋身份,更强化其主流社会身份。由身份而致的人物双重形象的转换和人物双方关系的微妙互动,作者获得了对超越男同性恋世界之外的广泛人类生存图景的隐喻。第三类即对男同性恋生存场域的建构功能。通过对男同性恋群体独特生存场域的观照,男同性恋情感书写成为一场可与异性恋情感书写相比肩的文学在场。这里男同性恋者不再作为单一个体而作为群体出现,他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叙事主线,共同引导了作品人物的情感命运与生存境遇。第三章,分析男同性恋书写的主题话语。男同性恋书写亦用语言记录生命感受,传达生活理想,展现人物对世界的经验和想象,因此其背后亦有明确的主题话语指向。本章主要概括出男同性恋书写的三重主题话语层面。第一种以男同性恋个体的孤立存在影射宏大历史与社会,男同性恋人物或作为男权文化终结者的身份出现,成为讽刺陈旧价值文化的强大在场;或以不愿随波逐流又不甘沦为他者的矛盾心理暗示现代社会的孤独排异。第二节隐喻现代人的身份危机。作家们或通过人物在权力关系中的博弈暗示人物旧有身份的丧失,或以男同性恋身份为外在符码引出人物由信仰失落、精神漂泊和存在荒芜而致的身份状态。第三节反思异性恋权威。作品通过对群体男同性恋生存境遇和男同性恋情感的经验化描摹,反思异性恋权威存在的合理性,显示出在异性恋价值理念的长期主导下,男同性恋甚至更广泛的同性恋文化试图走出被遮蔽的囚境,走向社会大众,展现别样生存图景的主动行为。第四章,男同性恋文本书写的意义与困境反思。当代文学同性恋书写之中,与女同性恋书写相比,男同性恋书写具有明显的殊异性。从作品数量、叙述方式和主题表达等角度都显示出自身不容忽视的独特性。这种差异与独特显示出从广泛的同性恋书写的大的类属划分中,对男女同性恋书写进行单独研究的必要性。男同性恋书写以广阔的视野,从文化和心理等各方面揭示出男同性恋群体生存的普遍问题,实现了小说内涵容量的扩大,丰富了文学表现题材,体现出作家对人类存在的整体文化心理的深入思考。同时这又是一次具有人文关怀价值的社会行为,通过作家对性别关系的引用,传统僵化的性别体系有望突破,社会赋予同性恋的污名获得重视,一种开放多元的人类生存姿态变得可能。与此同时,男同性书写亦存在众多问题,人物叙述空间的狭窄,社会体制和文化结构的控制痕迹明显,印象化男同性恋形象书写,以及男同性恋叙述的网络文学形态冗杂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男同性恋文本书写的发展。
【关键词】:华语文学 男同性恋 人物形象 叙述功能 主题话语 价值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绪论9-19
  • 第一章 男同性恋人物形象19-39
  • 第一节 观念式“异类”形象19-25
  • 第二节 模糊式身份游移者形象25-30
  • 第三节 主体化亲历形象30-39
  • 第二章 男同性恋形象的叙述功能39-61
  • 第一节 男同性恋人物构成叙事矛盾源39-43
  • 第二节 男同性恋身份的叙事隐喻功能43-52
  • 第三节 男同性恋生存的特殊场域建构52-61
  • 第三章 男同性恋书写的主题话语表达61-77
  • 第一节 影射历史与社会61-66
  • 第二节 隐喻身份危机66-72
  • 第三节 反思异性恋权威72-77
  • 第四章 男同性恋书写的意义与困境77-86
  • 第一节 男同性恋书写的殊异性77-79
  • 第二节 男同性恋书写的意义79-83
  • 第三节 男同性恋书写的困境与反思83-86
  • 结语86-87
  • 注释87-92
  • 参考文献92-96
  • 致谢96-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池桢;;“男嬖政治”与“美人政治”:先秦时期的男同性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张春雨;韦嘉;罗禹;陈谢平;张进辅;;男同性恋的身体意象:特点与理论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03期

3 刘梦茹;;华语男同性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解读[J];电影文学;2013年21期

4 何昌邑;区林;;西方男同性恋文学书写和述评[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王中杰;冯成亮;耿耀国;;男同性恋大学生性身份认同的定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年08期

6 陈瑜;;浅析网络男同性恋亚文化流行原因[J];金田;2013年04期

7 王田;;男同性恋电影中女性的双重身份解析——以20世纪90年代的男同性恋电影为例[J];电影评介;2014年12期

8 兰晓宇;;解析高校男同性恋QQ群用户异性婚姻意愿及相关因素[J];青春岁月;2013年05期

9 潘国森;从语源学和语义学看“Homosexuality”的中译谬误[J];中国性科学;2004年02期

10 祝捷;;爱人同志[J];南方人物周刊;2005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姚阿玲;;现实与非现实——中日男同性恋作品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志英;石英;陈德喜;吴昊;;北京市部分男男同性恋人群中HIV2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李刚;张万宏;石卫东;李士梁;杨涛;徐业华;邱红艳;王t ;;男-男同性恋人群利用VCT服务的现状及需求分析[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朱武通;葛志坚;徐文贤;夏中华;金安宝;;嘉兴市男男同性恋人群HIV感染情况及干预方法研究[A];浙江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学术年会暨2007年当代浙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冯铁建;赵广录;洪福昌;王峰;蔡于茂;潘鹏;何亮;姜维娜;;深圳地区男男同性恋人群中HIV-1感染者耐药基因变异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宋丹;孙国清;张艳敏;崔为国;安慧娟;王哲;鲍玉洲;;河南郑州市男同性恋HIV-1感染者gag基因亚型的分析[A];第七届全国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第四届全国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学术研讨会暨医学生化分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滨;宁夏男同性恋人群开展防艾自我干预[N];华兴时报;2007年

2 记者 程霞 来莅;北海成立广西首家男同性恋草根组织[N];北海日报;2010年

3 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张北川 本报记者 邹曦;中国抗“艾”的三大认识问题[N];北京科技报;2008年

4 曲美;美国加强抗艾药广告管理[N];中国医药报;2002年

5 记者 涂端玉 通讯员 黄穗;本地艾滋近两成是“男同” 老年患者增加多为性传染[N];广州日报;2011年

6 叶丰收;防艾,他们在行动[N];嘉兴日报;2007年

7 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 李io 中国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联盟总协调人 孟林;事先防范,还是事后追惩[N];南方周末;2012年

8 本报记者 郭潇雅;性别越界者面临五大生存危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胡珉琦;北京控艾,静悄悄的科研[N];北京科技报;2010年

10 记者 白鹏飞 实习生 安云童 通讯员 张明玉;我市启动第四轮男同性恋检测[N];济南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庾泳;长沙市区男同性恋人群生存状况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韧;想象性群际接触对男同性恋内外偏见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2 宋思;社会化媒体下的男同性恋身份认同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3 詹海波;男同性恋视角下的同妻边缘困境[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韩萃文;论当代华语文学中的男同性恋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5 林启修;男同性恋的身体意象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6 朱西希;华语男同性恋题材电影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7 蔺义桥;网络社区对男同性恋身份认同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8 宋丹;郑州地区男男同性恋人群HIV-1感染者基因亚型及耐药分析[D];郑州大学;2012年

9 程旭;男男同性恋PLWHA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10 金涛;男同性恋的话语文本[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论当代华语文学中的男同性恋叙事


  更多相关文章: 华语文学 男同性恋 人物形象 叙述功能 主题话语 价值意义




本文编号:5148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5148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7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