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6-20 14:01

  本文关键词:古代文学地域性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师范大学》 2010年

邵雍诗歌与洛阳地域文化

叶丽媛  

【摘要】: 邵雍是“北宋理学五子”之一,他的作品主要有阐释其易学思想的《皇极经世》和《渔樵问对》、以及诗歌总集《伊川击壤集》,这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理学诗集,存诗1583首,在理学家中首屈一指。他的诗歌历来褒贬不一,却特色鲜明、自成一体,被称为康节体、击壤体,后世代有效仿。与北宋的一些文学大家相比,对邵雍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易学、哲学思想方面,而对其文学创作方面的研究则稍显薄弱。 邵雍从39岁定居洛阳,到67岁寿终,有近三十年在洛阳度过,他的毕生诗歌总集《伊川击壤集》中大部分诗歌都是在此间完成,其中大量作品反映了当时洛阳的风土人情、社会风尚,因此,洛阳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也不可避免地会对他的诗歌内容、艺术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当前的学术领域中,以此为切入点对邵雍诗歌进行研究还处于空白,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拟从三方面对邵雍诗歌与洛阳地域文化的关系进行研究和论述。 在深入探讨两者的关系之前,首先要了解邵雍在洛阳的生活。笔者拟从他的闲居生活、教授生涯、交游情况、出游活动四个角度进行阐述,力求全面地再现他的生活状态。邵雍定居洛阳安乐窝之后,自称“闲来四物最相亲”,即著书、焚香、饮酒、赋诗,生活充实而满足、闲适而从容。他在洛阳以设馆教书为生,教授内容除了儒家经典,也传授先天象数学等,并言传身教,以他的人生哲学为其门生树立楷模。邵雍待人无论贵贱“一接以诚”,因此赢得社会各界的“雅敬”,交游广泛。此外,他喜欢春秋之际驾车出游,或流连山水、访古探幽,或寻亲访友、访僧问道,一副潇洒从容的高士形象。 其次,邵雍的诗歌展现了北宋洛阳的风土人情。他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了洛阳得天独厚的山水景观、丰富的花木资源、栉比鳞次的名家园林、淳朴尙闲的民风,以及衣冠人物之盛、雅集结社现象之普遍,为我们打开一幅精美的风俗画卷,生动的再现了北宋时洛阳的繁荣景象。 最后,从洛阳的自然景观、园林遗迹、学术氛围、闲适诗风四个层面,分别探讨洛阳地域文化对邵雍诗歌创作的影响,以求从全新的角度阐释邵雍诗歌的内涵,拓展其研究领域。此外,在论文资料的收集期间,为了便于梳理写作思路,笔者整理出《邵雍交游诗表》和《邵雍诗歌中的洛阳地名表》,从中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地看出邵雍诗歌与洛阳地域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有所助益。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第一章 绪论11-17
  • 第一节 研究综述11-16
  • 第二节 选题意义及创新点16-17
  • 第二章 邵雍在洛阳的生活17-37
  • 第一节 安乐窝中快活人闲来四物最相亲17-26
  • 第二节 栽培桃李满天下出入风涛半海中26-30
  • 第三节 谈笑皆鸿儒往来有白丁30-34
  • 第四节 小车随意出所到即成欢34-37
  • 第三章 邵雍诗歌中的北宋洛阳37-54
  • 第一节 洛阳的山水景观37-41
  • 第二节 洛阳的花木园林41-45
  • 第三节 洛阳的民风民俗45-51
  • 第四节 洛阳的衣冠之盛51-54
  • 第四章 洛阳地域文化对邵雍诗歌创作的影响54-68
  • 第一节 洛阳的自然景观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54-58
  • 第二节 洛阳的园林遗迹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58-61
  • 第三节 洛阳的学术氛围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61-65
  • 第四节 洛阳的闲适诗风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65-68
  • 结语68-69
  • 附表一 《邵雍交游诗表》69-73
  • 附表二 《邵雍诗歌中的洛阳地名表》73-80
  • 注释80-88
  • 参考文献88-92
  • 致谢92-9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3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显运;;邵雍研究:二十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展望[J];孔子研究;2012年03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程民生;宋代洛阳的特点与魅力[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2 马汉亭;“语录讲义之押韵者”辨——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初论[J];南都学坛;1989年04期

    3 葛兆光;洛阳与汴梁: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分离——关于11世纪80年代理学历史与思想的考察[J];历史研究;2000年05期

    4 赵建梅;唐大和初至会昌年间洛阳闲适文人群形成的原因[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周宝珠;北宋时期的西京洛阳[J];史学月刊;2001年04期

    6 王水照;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J];文学遗产;1994年03期

    7 周裕锴;自持与自适:宋人论诗的心理功能[J];文学遗产;1995年06期

    8 周晓琳;;古代文学地域性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文学遗产;2006年01期

    9 刘明华;;地域文学史和文化史中的过境作家研究刍议[J];文学遗产;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3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4 王伟;简论传统史学的历史功用观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5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杨海帆;;宕昌羌人历史轨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7 张晓英;;“钱刀”与《白头吟》创作时代蠡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8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9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10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5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7 贾晋华;;古典禅与人间佛教[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虹;;“五脏相音”理论在耳鸣诊治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竞芬;逍遥安乐的审美人生——略论邵雍儒道兼综的境界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张志勇;曲晓明;;谈邵雍诗歌的道德追求[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姜蕾;吕红安;;邵雍教育思想概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杨清海;;理学家文学思想的情理观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陈宪猷;邵雍的天人关系说——兼评王夫之对邵雍的批判[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魏崇周;左东岭;;北宋新儒家的人格追求与美学思想论补[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7 程刚;;落花意象与生命精神——从邵雍落花诗看他生命境界的三层次[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卫绍生;;论《皇极经世书》对夏、商、周三代之建年代的推定[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魏崇周;;20世纪以来邵雍文学思想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李思孟,宋伟;邵雍自然哲学中的科学精神[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魏崇周;邵雍文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显运;简论北宋时期的河南书院[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唐眉江;邵雍诗歌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王新;论《皇极经世》的“内数”[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郑友征;邵雍诗歌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屈伟华;邵雍的理学思想与诗歌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谢曼;邵雍诗歌创作及其理学美学思想[D];暨南大学;2008年

    7 李忠义;邵雍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方旭东;;邵雍“观物”说的定位——由朱子的批评而思[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申;;太极图渊源辩[J];周易研究;199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竞芬;天人统一于一心——论邵雍儒道兼综的境界哲学[J];孔子研究;2000年06期

    2 张其成;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J];孔子研究;2001年03期

    3 王利民;《伊川击壤集》与先天象数学[J];周易研究;2003年03期

    4 少木森;;邵雍:一个冷眼观物的人[J];散文百家;2008年06期

    5 郭彧;《易学启蒙·原卦画》与《观物外篇》[J];中国哲学史;1996年Z1期

    6 韩敬;邵雍先天易“天地自然之数”一解——对冯友兰先生《邵雍的“先天学”》的两点补充[J];周易研究;2001年03期

    7 李申;;邵雍的《皇极经世书》[J];周易研究;1989年02期

    8 刘立夫;邵雍“元会运世说”之实质[J];中国哲学史;1995年04期

    9 刘立夫;邵雍“元会运世说”之实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10 池子华 ,张爱华;中国近代土匪史研究的又一力作——简评邵雍的新著《民国绿林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群;;“深秋有如初春”——论屠岸90年代以来的诗歌[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玮;;诗歌殿堂的朝圣者——与屠岸谈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向卫国;;“修辞的修辞”——臧棣诗歌及其诗学的一种修辞学解读[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姜光斗;;李白诗歌理论二题[A];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C];1995年

    5 乔宗方;;试论邵雍先天六十四卦同步历史的自然科学意蕴[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霍俊明;;“郑敏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召开[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7 于坚;;温故知新——在北京与日本诗人对话有感[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8 蒋登科;;论叶维廉诗论的学术品格[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中国华南青年诗歌研讨会在广西召开[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10 荣光启;;诗歌的中年——论屠岸诗歌与卞之琳、冯至的关系[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姜春晖;[N];洛阳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徐忠志;[N];文艺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柴占阳 柴得森 通讯员 郭建立;[N];中国特产报;2011年

    4 蓝棣之;[N];文艺报;2004年

    5 池子华 张爱华;[N];社会科学报;2001年

    6 叶延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7 聂茂;[N];文艺报;2008年

    8 姜广辉;[N];光明日报;2007年

    9 胡方平;[N];乐山日报;2008年

    10 吴小曼 刘福春;[N];财经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元好问诗歌的接受与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孔燕妮;袁枚诗歌理论与实践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邵明华;邵雍交游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刘磊;朱彝尊诗学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5 陈丽媛;胡应麟文艺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魏崇周;邵雍文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孙凯昕;方回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王素美;元诗发展史[D];陕西师范大学;1995年

    9 王诗客;汉语新诗中祖国母亲隐喻的多维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傅新营;宋代格韵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丽媛;邵雍诗歌与洛阳地域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唐眉江;邵雍诗歌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温世亮;明遗民徐枋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王玉;韩琦诗歌中人与诗的互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延玖娣;吕温及其诗文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6 黄芳;理查德威尔伯的诗集《美丽蜕变及其它诗歌》中混乱中的秩序[D];南昌大学;2011年

    7 韩开元;诗人方弘静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8 张媛;黄滔诗歌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9 赵歌君;顾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刘婷婷;非非主义诗歌艺术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古代文学地域性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94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594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7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