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张爱玲与中国新文学传统
本文关键词:后期张爱玲与中国新文学传统
更多相关文章: 后期张爱玲 双语写作 《作家自白》 家族书写 新文学传统
【摘要】:后期张爱玲并未"过早结束",而是尚未被充分注意和开掘。张爱玲以五十载不间断的写作变迁、以上海香港洛杉矶等地不停歇的空间转移、以灵活转换于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双语写作能力,诠释了自初登文坛即被誉为"有能力向外国人诠释中国人"的世界性作家形象。这一形象的复原和阐释有赖于对其在美创作、包括对其于20世纪70年代重新将预期读者放回华语读者圈之后所创作小说进行对比阅读和深入辨析。其后期小说《五四遗事》《小团圆》《雷峰塔》等、尤其是威尔逊公司所出世界作家文库《作家自白》中,显示出作为中国新文学承传者的张爱玲与远近文学传统之间隐秘而伟大的联系。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 后期张爱玲 双语写作 《作家自白》 家族书写 新文学传统
【基金】:“宁波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培育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6
【正文快照】: 一、出版受阻与双语转换张爱玲于1952年离沪赴港,又在1955年离港赴美,至她1995年在美国洛杉矶离世,从三十五岁至七十五岁,恰好是整四十年,其中至少有一半时间当视为一个作家渐入纯熟之境的创作黄金期。暂且搁置张爱玲在美期间生活是否窘迫、功名是否闻达的具体状况不论,认为张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蓥伯;五四新文学传统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J];当代思潮;2002年04期
2 吴晓川;;从迁台作家创作看中国新文学传统的延续[J];当代文坛;2007年06期
3 汪成法;;中国现代大学校园文学与新文学传统[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4 殷国明;新文学传统的生成意义[J];学术研究;1994年06期
5 刘斯翰;20世纪中国新文学传统质疑[J];学术研究;1994年06期
6 吴宏聪;20世纪中国新文学传统的几种形态[J];学术研究;1994年06期
7 陶原珂;20世纪中国新文学传统的形成和构成因素[J];学术研究;1994年06期
8 李光荣;西南联大文学教育与新文学传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04期
9 黄曼君;;世纪相伴话沧桑——现代化视野中中国新文学传统多重话语综议[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陈离;;“语言自觉”与中国新文学传统[J];文艺争鸣;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成法;;从立法者到护法者——学院派文学批评与中国新文学传统[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柠;新文学传统飘摇不定[N];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周思明;致力于恢复文学经典的尊严[N];文艺报;2009年
3 朱寿桐 宋剑华 庄森;《新青年》文学与新文学传统[N];文艺报;2005年
4 文学博士 李红强;20世纪新文学传统深藏危机[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本文编号:629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629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