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阎连科小说的思想_阎连科的小说怎么样_《河南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7-02 20:07

  本文关键词:论阎连科小说的魔幻意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南大学》 2011年

论阎连科小说的魔幻意象

李亚栋  

【摘要】:意象作为中国古典文学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又被揉进了魔幻的新东西,从而具有新意;同时它又不同于拉美的魔幻意象,它是本土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论文通过对阎连科小说文本和相关理论资料的研读,来探讨阎连科小说中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而又具有明显本土色彩的魔幻意象。本论文以阎连科小说文本中的魔幻意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分类、梳理,来探讨这些魔幻意象所具有的审美意义。 本选题以中国古典文学意象批评方法为主,结合西方的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有关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在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影响和接受的视野关照下,对阎连科小说进行深入细致的文本细读,解读其小说中被本土化的魔幻意象。 全文共分为引言和正文两大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简述选题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正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阎连科小说的影响入手,简要介绍当前学术界对“魔幻现实主义”界定的争论意见,以及阎连科小说中魔幻意象的具体运用等情况。魔幻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还是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归属问题,文学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以安赫尔·弗洛雷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归属观,他将魔幻现实主义视为幻想和现实的混合体,并将卡夫卡视为这一流派的鼻祖;一是以路易斯·莱阿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归属观,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神秘、奇异的现实与文化的反映。现在回过头来看,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一些“现代派手法”其实是来自于拉丁美洲传统的艺术手法而已,并非是现代派的艺术手法。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幻”特征本质还是来自于自己的内部,只是受到了欧美现代派的影响。 同样,阎连科的小说在吸收外部营养的同时,也在有意无意之间不自觉的亲近、回归于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在借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经验的过程中,不断的强化与本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学精神的联系。方法之一就是采用中国古代文学的“意象”表现方法来营造小说的魔幻氛围,于是他的小说中有了大量的魔幻意象的运用。阎连科的小说意象具有这样几个特征:魔幻性,寓言性,荒诞性。 第二章是对阎连科小说中的魔幻意象进行分类、梳理和解读。共分三节,主要从死亡意象、权力意象、残病意象三个方面深入文本细读。解读主要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是这些意象的内蕴所指,二是对死亡、强权、残病的抗争中所体现的人类精神。阎连科在创作文学作品时,通过有意无意地营构魔幻意象来表现对现实和人性的思考。在这种意象群所营构的魔幻氛围里,神奇的现实从而变得虚幻,虚幻的东西也变得更加现实,想象世界中的物象也因此变的真实可信。 第三章则是从这些魔幻意象的几个重要而独特的美学特征上来加以审视,从而解析其所深蕴的审美意义。这几个美学特征是,整体的象征性、表现的荒谬性和表达的隐晦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阎连科小说的影响12-20
  • 一 关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12-14
  • 二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阎连科小说的影响14-15
  • 三 阎连科小说中魔幻意象的运用15-20
  • 第二章 魔幻意象解读20-44
  • 一 死亡意象21-32
  • (一) 死亡意象是阎连科小说的最主要意象21-29
  • (二) 对死亡、贫穷的奋力抗争29-32
  • 二 权力意象32-36
  • (一) 公章意象展现对权力的膜拜与争夺32-34
  • (二) 强权下的底层民众34-36
  • 三 残病意象36-44
  • (一) 粪便、病患者、肢体残缺者意象群37-39
  • (二) 自然环境中的病态意象群39-42
  • (三) 残病的意象流露了作家内心的孤独感42-44
  • 第三章 阎连科小说魔幻意象的审美意义44-48
  • 一 象征性44-45
  • 二 荒谬性45-46
  • 三 隐晦性46-48
  • 结语48-50
  • 参考文献50-52
  • 后记52-5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4-55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元;阎连科小说的“神实主义”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保欣;当代审美思潮中的神秘叙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阎连科 ,姚晓雷;“写作是因为对生活的厌恶与恐惧”[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2期

    3 姚晓雷;;“虎痴”阎连科[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5期

    4 ;一部世纪末的奇书力作——阎连科新著《日光流年》研讨会纪要[J];东方艺术;1999年02期

    5 阎连科;邱华栋;;“写作是一种偷盗生命的过程”——阎连科访谈录[J];环境与生活;2008年12期

    6 王久辛;心雕苦难 速写阎连科[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7 梁鸿;阎连科小说创作论[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阎连科;;我所欠父亲的债务[J];牡丹;2000年01期

    9 刘保亮;;试析阎连科小说的疾病意象[J];名作欣赏;2009年30期

    10 周继武;怪诞的“魔幻意象”[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窦鹏;论阎连科乡土小说中的意象与母题[D];西北大学;2007年

    2 韩冬梅;论阎连科小说中的残病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曹书东;论阎连科的小说创作[D];苏州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汪杨;“飘”年代的女性物语——对林白小说的再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9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李勇;;话语空间的拓展与话语秩序的建构——论文艺学学科体系中的教学目标设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勇;;从知识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众媒介在文化转型中的作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9 赵勇;;学者上电视与知识分子的缺席——以《百家讲坛》为例[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10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志刚;《金瓶梅》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陈洁丽;学校教育惩戒权的国际比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岳佳宁;端木蕻良长篇小说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保欣;当代审美思潮中的神秘叙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南帆;反抗与悲剧──读阎连科的《日光流年》[J];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04期

    3 陈思和;读阎连科的小说札记之一[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3期

    4 王一川;生死游戏仪式的复原——《日光流年》的索源体特征[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6期

    5 陈思和;试论阎连科的《坚硬如水》中的恶魔性因素[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4期

    6 程光炜;;阎连科与超现实主义——我读《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和《受活》[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5期

    7 梁鸿;;阎连科长篇小说的叙事模式与美学策略——兼谈乡土文学的“现实主义之争”[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5期

    8 潘雁飞;论新时期小说创作寓言化的历史根源和现代契机[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9 郑新民;;谭恩美:为苦难而写作——《救救溺水鱼》评论摭拾[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张鼎立;;城乡对峙与现代性的迷茫——阎连科《最后一名女知青》及其谱系解读[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天兵;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小说死亡叙事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徐庆侠;论阎连科小说的“寻找”主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傅陈情;阎连科“新军旅小说”论[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文丹;存在主义视野下的阎连科乡村小说叙事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4 罗志灵;存在主义与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D];西南大学;2009年

    5 王军亮;论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的文体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逢春;反抗与坚守——阎连科小说的精神世界[D];扬州大学;2009年

    7 黄仙花;论阎连科长篇小说狂欢化美学品格[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新凯;阎连科小说语言风格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9 刘培;阎连科乡土小说的语言风格研究[D];广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忠实;《白鹿原》创作漫谈[J];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04期

    2 陈思和;读阎连科的小说札记之一[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3期

    3 阎连科;寻找支持——我所想到的文体[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6期

    4 王一川;生死游戏仪式的复原——《日光流年》的索源体特征[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6期

    5 阎连科;我为什么写作——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讲演[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2期

    6 阎连科 ,姚晓雷;“写作是因为对生活的厌恶与恐惧”[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2期

    7 阎连科;;长篇小说创作的几种尴尬[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1期

    8 谢有顺;;极致叙事的当下意义——重读《日光流年》所想到的[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5期

    9 莫言;;影响的焦虑[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1期

    10 王立;中古树神禁忌母题及其文化传播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连科 ,姚晓雷;“写作是因为对生活的厌恶与恐惧”[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2期

    2 邵燕君;与大地上的苦难擦肩而过——由阎连科《受活》看当代乡土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失落[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06期

    3 王德威;;革命时代的爱与死——论阎连科的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5期

    4 丁临一;;阎连科小说创作散论[J];文学评论;1993年04期

    5 朱向前;农民之子与农民军人──阎连科军旅小说创作的定位[J];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06期

    6 康慨;;阎连科的文学道路[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05期

    7 张弘;;阎连科:从世俗到灵魂[J];博览群书;2009年09期

    8 王侃;;大悲悯的情怀——评《阎连科文集》[J];牡丹;1997年02期

    9 ;阎连科称文学应该描写最世俗的生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19期

    10 王侃;;大悲悯的情怀——评《阎连科文集》[J];全国新书目;199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晶明;;生命之树的疯狂生长——评《受活》[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2 王科;;感伤:生存的无奈与生命的荒唐—评《黑猪毛 白猪毛》[A];200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3年

    3 蔡淑美;施春宏;;重叠形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阎连科作品中重叠形式的使用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贺绍俊;雷达;;2008中国文坛回望[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1)[C];2009年

    5 文贵良;;文学汉语:现代想像与当代生长[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6 张未民;;新世纪以来的文学进程[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6)[C];2010年

    7 吴秉杰;;新农村对作家与文学倾情呼唤[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3)[C];2006年

    8 李素梅;;城市化进程背景下新世纪乡土小说的主题表现形态[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9 雷达;;长篇:平稳发展和时有闪亮[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2)[C];2005年

    10 陈建光;;新时期军事文学发展现状考察[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昶伟;[N];中国改革报;2010年

    2 张英 实习生 伍静;[N];南方周末;2004年

    3 李敬泽;[N];北京日报;2001年

    4 郜元宝;[N];北京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杨时旸 ;[N];财经时报;2006年

    6 汪治国;[N];检察日报;2002年

    7 咸江南;[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石一龙;[N];检察日报;2004年

    9 姜广平;[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0 洪治纲;[N];法制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鲁红霞;阎连科小说修辞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晋华;论阎连科的“疼痛写作”[D];西北大学;2013年

    2 童芳芳;论阎连科小说中的享虐现象[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庆侠;论阎连科小说的“寻找”主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兆彬;论阎连科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丽君;阎连科小说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丁一;论阎连科的土地书写[D];苏州大学;2011年

    7 侯薇;“灵魂流血的汩汩之声”[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姜苗苗;论阎连科“耙耧系列”小说的艺术探索[D];南京大学;2013年

    9 丁国锋;阎连科的苦难叙事[D];安徽大学;2013年

    10 林玲;论阎连科小说叙事风格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论阎连科小说的魔幻意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53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653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1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