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生代知青小说的想象书写
本文关键词:晚生代知青小说的想象书写
【摘要】:“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国当代历史上进程复杂、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同时也是当代文学中重要的创作母题。虽然这段历史早已远去,但人们对知青岁月所蕴藏的丰富文学资源的开掘却并没有完成。晚生代知青小说的想象书写做了这样的努力。他们由于各自体验的不同与知青身份的差异,从个人化、边缘化的角度对逝去的知青历史展开丰富想象,知青记忆也在革命年代的漫游中得以改写。不仅如此,晚生代还对知青的日常生活进行细致开掘,书写了大量“上山下乡”时期的知青劳作与闲暇生活,使得长久以来封闭的知青记忆得以敞开,但敞开的同时也形成了另一种新的遮蔽——过分专注于个人眼中的知青叙事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商业文化的浸润也使得知青小说不自觉地沾染了消费文化的气息,影响了晚生代反思知青历史的深度和力度。但总体而言,晚生代的知青小说创作展现了真实而丰富的历史面貌,对知青话语权力进行了有力反拨。论文以想象为突破口,潜在地把传统意义上的知青小说作为参照对象,着重研究晚生代知青小说的想象特质及其出现的缘由,以此来窥测知青小说背后所蕴藏的深层肌理。由于晚生代是以时间刻度划分的文学流派,因而论文在写作过程中既从历时性的角度考察知青小说和晚生代内部的创作流变,又从共时性的角度研究晚生代的知青小说创作与当下消费文化、怀旧思潮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补充以往研究中被忽略的资料,增加未能引起注意的晚生代其他作家的知青作品,并吸收新近出版的知青小说研究专著以及作家访谈等,对晚生代知青小说的想象书写进行了深入研究。围绕“晚生代知青小说的想象书写”,论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结束语三个部分,其中论文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对晚生代、知青小说和想象进行概念界定,阐述论文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价值意义。第一章主要从个人化的立场与新历史的质疑来探讨晚生代作家出场的艰难与自我的营造,强调“讲述话语的年代”对晚生代进入知青历史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第二章主要从想象主体代际差异的角度来考察晚生代对知青身份认同的分野,根据知青经验的多与寡、知青身份的虚与实将其分为三大类,即亲历者、见证者和后来者。第三章依据三类作家对知青岁月的不同认知,相应地形成了晚生代知青小说想象书写的三种类型,包括亲历者的实践想象、见证者的体验想象以及后来者的超验想象。第四章主要从叙事学的角度来探讨晚生代是如何建构知青想象的,选取了叙事视角、叙事过程和叙事风格来进行观察与分析。第五章从文化的角度来反思晚生代知青想象的得失与当下诉求以及导致晚生代知青小说精品缺席的原因。结束语主要是对全文进行深化和总结,阐述论文的创新之处与写作中遭遇的困难,并展望晚生代知青小说想象书写研究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晚生代 知青小说 想象 “上山下乡”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18
- 0.1 相关概念界定11-14
- 0.1.1 晚生代11-12
- 0.1.2 知青小说12-13
- 0.1.3 想象13-14
- 0.2 研究综述14-16
- 0.3 研究方法和价值意义16-18
- 1 个人化的立场与新历史的质疑:晚生代知青想象的发生18-27
- 1.1 艰难的出场:先锋派与新写实下的夹缝生存18-21
- 1.1.1 先锋派的外衣:形式实验的妥协19-20
- 1.1.2 新写实的灵魂:视点下沉的承续20-21
- 1.2 理论的诱导:新历史主义思潮影响21-24
- 1.2.1 知青话语失衡:对传统知青文学的质疑22-23
- 1.2.2 重写知青文学:个人视野下的“上山下乡”23-24
- 1.3 自我的营造:商业侵袭下文学与金钱的博弈24-27
- 1.3.1 利益驱动:作家引入流行元素24-25
- 1.3.2 娱乐历史:大众猎奇心理满足25-27
- 2 代际体验的差异:想象主体对知青身份认同的分野27-33
- 2.1 亲历者的记忆:从“红小兵”到“后知青”27-29
- 2.2 见证者的感知:下放后代眼里的“广阔天地”29-31
- 2.3 后来者的想象:知青经验的匮乏31-33
- 3 “漫游革命时代”:晚生代知青小说的想象文本书写33-46
- 3.1 实践想象:亲历者的怀旧记忆34-39
- 3.1.1 “青春无悔”的延续:劫后辉煌的呈现34-36
- 3.1.2 革命理想的幻灭:英雄主义的退场36-37
- 3.1.3 “文革”阴影的投射:精神家园的迷失37-39
- 3.2 体验想象:见证者的代际重构39-42
- 3.2.1 权力异化下的人性:身份焦虑中的“知青变形记”39-41
- 3.2.2 隐秘体验的开掘:“身体穿过历史的荒诞现场”41-42
- 3.3 超验想象:后来者的幻象创造42-46
- 3.3.1 平民眼中的历史:知青的“他者”化43-44
- 3.3.2 宏大叙事的背离:苦难生活的虚化44-46
- 4 在边缘处叙述:晚生代知青小说建构想象的叙事策略46-59
- 4.1 叙事视角:多元化维度的第一人称限制叙事46-52
- 4.1.1 知青视角向农民视角的位移47-48
- 4.1.2 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交织48-50
- 4.1.3 多元视角交叉叙事的互视效果50-52
- 4.2 叙事过程:元小说的叙事者入侵52-54
- 4.2.1 暴露与虚构的对话式策略52-53
- 4.2.2 游戏与拼贴的时空性错乱53-54
- 4.3 叙事风格:荒诞与真实的复调54-59
- 4.3.1 戏谑:喜剧情境的营构55-57
- 4.3.2 荒诞:虚无背后的真实57-59
- 5 “走出历史的雾霭”:晚生代知青想象的文化反思59-69
- 5.1 历史的祛魅:晚生代知青小说的时代价值59-62
- 5.1.1 凡人日常生活的还原59-61
- 5.1.2 知青话语权力的反拨61-62
- 5.1.3 知青历史的理性认知62
- 5.2 精品的缺席:晚生代知青小说的创作局限62-65
- 5.2.1 作家体验的不足与情节重复63-64
- 5.2.2 知青小说个人化与价值悬置64-65
- 5.3 记忆的消费:晚生代知青小说的当下诉求65-69
- 5.3.1 知青小说作为一种消费符号66-67
- 5.3.2 生存焦虑与怀旧心理的召唤67-69
- 结束语69-71
- 参考文献71-76
- 致谢76-7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义勤;;自由与局限——中国“新生代”小说家论[J];文学评论;2007年05期
2 吴义勤;施战军;黄发有;;代际想像的误区——也谈60年代出生作家及其长篇小说创作[J];上海文学;2006年06期
3 洪治纲;李敬泽;汪政;朱小如;;文学“瓶颈”与精神“窄门”——漫谈60年代出生作家及其长篇小说创作[J];上海文学;2006年03期
4 郭小东;中国知青文学的另类书写——论非主流倾向的现状表述[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陈建新;话语的力量——论当代文学中的知青作家[J];文艺争鸣;2004年05期
6 陈晓明;超越与逃逸:对“60年代出生作家群”的重新反省[J];河北学刊;2003年05期
7 姚新勇;主体的历史还原与拆解[J];读书;2002年06期
8 郭小东;幽闭语境中的知青文学——新中国知青文学史纲·序论[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毕飞宇;;蛐蛐 蛐蛐[J];作家;2000年02期
10 黄伟林;论晚生代[J];文艺争鸣;1999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常世举;新生代小说家的历史叙事[D];南开大学;2013年
2 沈杏培;小说中的“文革”[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俞佩淋;作为症候的“文革”记忆书写[D];浙江大学;2011年
4 鲁弘;知青记忆的不同书写[D];吉林大学;2009年
5 刘华;踯躅于边缘的先锋[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江红英;中国新时期知青小说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可可;知青小说叙事的演变及其背后[D];吉林大学;2006年
8 刘永春;在后现代性的地平线上[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雪蕊;“后知青文学”溯源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2 孔令元;九十年代以来文学中“文革”叙事的新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伍芙蓉;论知青小说叙事模式的阶段演化及其特征[D];中南大学;2008年
4 王芳丽;“反知青文学”论[D];山西大学;2007年
5 彭亚英;论1990年代以来的文革小说[D];扬州大学;2007年
6 朱小燕;后知青文学论[D];扬州大学;2007年
7 孔瑞珠;青春岁月的自由言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庄爱华;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知青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560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656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