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文体与修辞
本文关键词:对联文体与修辞
【摘要】:本文从语法学和修辞学的角度阐述了对联文体的形式。具体从修辞学与对偶修辞、对偶辞格与对联文体、13种与内容表达相关的辞格、13种与文字技巧相关的辞格、对联的语言风格五个方面介绍了对联的写作技巧,对对联写作与修辞的运用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 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
【关键词】: 对联 文体 修辞 写作技巧
【分类号】:I207.6
【正文快照】: 在2007到2008年前后,中国楹联学会主持制订了一个规范对联形式要求的文件,叫《联律通则》,在梳理历代联家关于对联格律的要求,并形成“试行稿”和“修订稿”的过程中,在网上也引发了很热烈的讨论和争鸣。在那之前,联界多数人是以“诗律”来代“联律”的,而影响最大的诗词格律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林杰;文体变革与文学的转型[J];学术月刊;1998年08期
2 熊江梅;;“充实的形式”:汉语文体形式考析[J];中国文学研究;2014年01期
3 丁波;;论音乐对《楚辞》文体形式的影响[J];作家;2008年24期
4 曾锦标;;浅议中国近代以前文体演变与媒介的关系[J];语文学刊;2007年18期
5 吴承学;刘湘兰;;奏议类文体[J];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04期
6 杨东林;;开放的文体观——刘勰文体观念探微[J];文史哲;2008年04期
7 刘欣;;论宋代家训的文体表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潘晓泉;文体演变的内在动力[J];江淮论坛;1990年02期
9 杜继业;;汉代文体形态研究[J];青年文学家;2009年08期
10 张立群;;反思与重建——论百年新诗文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重构的可能[J];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孟庆阳;;唐前奏议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承华;;文体变迁的背后——从生命本体看中国文学的文体变迁[A];东方丛刊(2000年第1辑 总第三十一辑)[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志勇;避免文体形式研究的空疏之弊[N];中国文化报;2014年
2 郭建勋;古代文学史研究中的文体学视角[N];光明日报;2005年
3 马相武;短信文学的文化意义[N];光明日报;2005年
4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马世年;韩非散文所体现出的文体学思想[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吕逸新;汉代文体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熊江梅;六朝文体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侯姝慧;20世纪新故事文体的演变及其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志勇;唐代颂赞文体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丹;新世纪长篇小说的文体杂糅[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柏倩;先秦文体的发生和文化学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舒艳艳;碎片·消费·狂欢:微博文体的媒介特质研究[D];湖北大学;2012年
4 杜继业;汉代文体形态研究[D];华侨大学;2009年
5 张柳;行状文文体及宋前行状文考述[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6 柳迎春;关于九十年代以来文体实验的一些思考[D];吉林大学;2006年
7 李宏娟;辩文文体及宋前辩文述论[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8 郜攀峰;先唐戒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杜晨阳;铭文文体及唐代铭文概说[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敏;骈文与律诗的文体联系[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69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669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