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秦汉六朝时期_六朝是什么时期_《河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7-08 19:04

  本文关键词:先秦汉魏六朝美人意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北大学》 2010年

先秦汉魏六朝美人意象研究

刘燕  

【摘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所以拥有那种含蓄,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朦胧美,正是因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运用了意象这一修辞手法。本论文主要针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美人”意象进行研究,“美人”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最早是在《诗经》中萌芽的,而真正定型却是在屈原的楚辞中。本论文对于先秦汉魏六朝这一阶段“美人”意象的萌芽、产生、定型、继承和发展突破进行阐述。通过对这一阶段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分析,我发现凡是运用“美人”意象与政治联系起来的,和运用这一意象来表达内心压抑痛苦的,都是因为文人受到政治打击,仕途的不顺,空有满腹才能和抱负却无从实现,所以其只能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示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但这种痛苦又不能在无言论自由的封建社会中直接地表达出来,所以只能通过意象来委婉地表达出来。 “美人”意象在先秦的《诗经》中萌芽,在楚辞中产生定型,又在汉魏文人志士中不断地继承,但是到魏末正始时期由于社会动乱,政治高压文人志士不再关心政治,也不再敢直面现实社会。这一时期“美人”意象就由屈原那种运用“美人”意象来表达忠君恋阙的典型模式转移到来表达那种虚无、超远、玄妙的理想境界。而到了六朝时期,由于那时社会的腐败糜烂,而且是在政治上掌权者都是封建贵族,文人志士不再关心政治,而只是贪图享乐,因此女性成为贵族贪图享乐的工具,男人的游戏玩偶。虽然此时描绘女性的作品很多,但是大多数文人都是把美人当作现实生活中欣赏,供男人享乐的工具来写的。为此那时美人这一意象由象喻性又回到了对于现实生活中香艳美人的描绘,成为暂时“美人”意象的一个终结。 总之,本文旨在对于先秦汉魏六朝这一阶段中文学作品中美人这一意象的研究,从时间顺序对于这一意象的发展脉络进行阐述。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2
  • 第1章 先秦“美人”意象的研究12-24
  • 1.1 《诗经》中“美人”意象的萌芽12-14
  • 1.1.1 “美人”形象的描绘12-13
  • 1.1.2 “美人”意象的出现13-14
  • 1.2 楚辞中“美人”意象的研究14-24
  • 1.2.1 “美人”意象模式的形成背景14-15
  • 1.2.2 “美人”意象的政治讽喻模式15-16
  • 1.2.3 屈原“美人”意象的寓意分析16-22
  • 1.2.4 宋玉“美人”意象的突破22-24
  • 第2章 两汉“美人”意象的研究24-28
  • 2.1 两汉时期“美人”意象作品的特色24
  • 2.2 两汉赋“美人”意象的运用24-25
  • 2.3 两汉诗歌“美人”意象的运用25-28
  • 2.3.1 “美人”意象的现实性转变25-26
  • 2.3.2 对屈原“美人”意象模式化的继承26-28
  • 第3章 曹魏文学作品中“美人”意象的研究28-36
  • 3.1 建安时期“美人”意象的研究28-33
  • 3.1.1 建安时期“美人”文学作品的特色28
  • 3.1.2 曹丕对“美人”意象模式化的继承和发展28-29
  • 3.1.3 曹植对“美人”意象模式化的继承29-33
  • 3.2 正始时期“美人”意象的突破33-36
  • 第4章 六朝美人意象的研究36-46
  • 4.1 六朝时期的“美人”意象的背景36-37
  • 4.2 六朝诗歌“美人”意象的研究37-43
  • 4.2.1 抒发亲朋好友别离之思37-38
  • 4.2.2 表现怀才不遇和暮年将至之悲38-41
  • 4.2.3 倾诉男女相思之情41-43
  • 4.3 六朝“美人”形象的娱乐功能43-46
  • 结语46-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郧海姣;王文雅;胡耀岗;;“美人”形象的追寻、等待义分析[J];科技风;2013年09期

    2 徐丽娟;;浅论《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与创新[J];青年文学家;2011年1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龙;《全唐诗》中的“眉”意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嵇璇;拉舍尔蕾丝面料在婚礼服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冬梅;;比德于“香草美人”——试论屈原楚辞的审美意象[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苏慧霜;;变与不变:屈骚美人意象及其余影管窥[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周虹云;;浅谈托物言志的主要表达方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郭建勋;仲瑶;;汉魏六朝诗歌中的美人意象与政治托寓[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姚智清;;《诗经》、《楚辞》女性描写艺术的文化差异[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刘贵华;美人意象的三重境界[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毛庆;论宋玉辞赋的女性美及其创作心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8 卢枫;论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及其表现形式[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年03期

    9 李朝芬;唐以前“美人”意象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江国兵;;屈原诗歌意象新探[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闵顺琴,卢和乐;《诗集传》词语训释商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3 熊刚;;论《绿衣》、《葛生》对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4 曾晓梅;;七言诗溯源——最早的完整七言诗的新证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张宗福;;论《离骚》与屈原的遭遇[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6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7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8 吴贤哲;;七言古诗起源与产生问题考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9 朱秀敏;;浅论扬雄散文的艺术特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10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宋娟;木斋;;从记录功能和叙事手法看《诗经》的散文性[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宋国庆;;论北朝民歌创作的继承性——与汉代北方民歌之比较[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莫先武;;王国维“境界说”对中国百年文论的影响[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8 龚武;;管子形势道哲学的阅读及其诉说——管子哲学研究相关性问题探讨[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9 周中明;;论姚鼐对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写[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卢佑诚;;方苞与颜李学派[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松石;汉代妇女眉妆粉饰谈[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王世达 ,陶亚舒;花间词意象运用特点的社会文化学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3 黎志敏;;论诗歌意象理论构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程乃珊;;百年婚纱[J];档案春秋;2006年12期

    5 李牡婷;;风格即灵魂——浅析婚礼服的风格创新设计[J];大众文艺;2010年19期

    6 辛国红;蒋高明;缪旭红;;多梳拉舍尔花边的过渡设计[J];纺织学报;2010年01期

    7 陈蕾;我国古代女子眉妆概说[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8 罗媛元;赵维江;;岭南地域文化环境中的唐诗意象创造[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李满;意象与象征——对于诗歌内部结构的探讨[J];江西教育学院学刊;1987年01期

    10 张红;略论温庭筠词景色意象[J];南开学报;2004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兰;多梳拉舍尔服装面料的结构与工艺设计[D];江南大学;2010年

    2 宋词;服饰用多梳拉舍尔蕾丝面料设计探讨[D];江南大学;2010年

    3 沈萍;吊带睡裙用拉舍尔花边的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杨媛;当代女性中式婚礼服的设计语言[D];西南大学;2011年

    5 余美莲;现代婚纱设计中蕾丝元素的应用探索[D];苏州大学;2011年

    6 曹金贵;唐代宫怨诗诗歌艺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宋巧芸;唐诗中月意象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征[D];青岛大学;2005年

    8 田苗;唐诗中女性特征物事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路傲;多梳拉舍尔花边设计与仿真系统[D];江南大学;2006年

    10 陈晴;普通多梳拉舍尔花边的仿真[D];江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欧阳文风,周秋良;用“诗”的眼光读诗——论闻一多古典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视野之三[J];船山学刊;2005年01期

    2 李建国;屈骚意象论[J];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06期

    3 褚斌杰;论《楚辞·九歌》的来源、构成和性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4 刘贵华;美人意象的三重境界[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毛庆;论宋玉辞赋的女性美及其创作心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6 朱玲;中国古代女性审美的话语分析[J];修辞学习;2001年04期

    7 李琨;《诗经》植物意象与女性关系管窥[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音;以心统境 以境通心──汉魏六朝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观[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2 汪榕培;汉魏六朝诗译后感[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02期

    3 王华宝;汉魏六朝语词研究考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燕良轼;汉魏六朝的几种智力学说[J];心理科学;2001年01期

    5 张海鸥;梁锐;;汉魏六朝哀辞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孙艳平;;汉魏六朝隐语文学的特征[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程丽芳;;生态美学与汉魏六朝志怪小说[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8 ;王运熙教授和汉魏六朝唐代文学史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5期

    9 舒仁辉 ,王学勤;汉魏六朝妇女劳动生活简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10 李建中;从品评文人到精析文心——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概述[J];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小鸥;;汉魏六朝曲唱文本的破译及其在乐府文学研究中的意义[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尤小平;;志尚高雅、博学多通的张燮与万石山房[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梁晓虹;;佛经翻译对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启迪[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4 王运熙;;李白的文学批评[A];李白学刊(第一辑)——纪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C];1987年

    5 吴相洲;;略谈唐代旧题乐府的入乐问题[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王以宪;;汉乐府诗中的寓言体[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7 王建疆;;从人与自然的和谐重写中国诗歌史[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克陵;孙小珂;;风景名山与道教“洞天福地”建构[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9 胡如虹;;论汉代楚歌[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10 李怀之;;《内经》俗字研究的意义[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成国;[N];光明日报;2007年

    2 陈石林;[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陈允吉;[N];光明日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王彩华 杨奉润;[N];广元日报;2009年

    5 大羊;[N];中国文化报;2001年

    6 胡子宏;[N];新疆日报(汉);2002年

    7 袁敏;[N];太原日报;2006年

    8 通讯员 孟海燕;[N];丽水日报;2011年

    9 丛青枝;[N];吉林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吴江海;[N];安徽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可超;汉魏六朝诙谐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华;汉魏六朝宴饮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陈恩维;论汉魏六朝之拟作[D];苏州大学;2005年

    4 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崔炼农;汉魏六朝乐府辞乐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玲娣;汉魏六朝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莹;唐前《史记》接受史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蔡爱芳;汉魏六朝拟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庄新霞;汉魏六朝女性著述考论[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燕;先秦汉魏六朝美人意象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2 刘巍;汉魏六朝至唐五代悟道求仙小说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官士刚;汉魏六朝赀税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广宽;汉魏六朝书论用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高永丰;汉魏六朝交友论文章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王玉楼;汉魏六朝孝子传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赖志凯;诗学复古与王闿运及汉魏六朝诗派[D];暨南大学;2000年

    8 刘丽;汉魏六朝诗歌语词考释[D];西北大学;2004年

    9 陈俊荣;汉魏六朝道教仙传故事类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杨强;汉魏六朝家谱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先秦汉魏六朝美人意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73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673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c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