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狐》看王蒙小说的创作转型
本文关键词:从《青狐》看王蒙小说的创作转型
【摘要】:一切文学创作都来源于生活,任何作家对世界的反映都打上时代的烙印。王蒙小说鲜明地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的流变,通过对其创作的梳理及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借鉴后发现传统观点认为王蒙小说应该分为三个阶段,包括斗争阶段、温和阶段、宽容阶段。但是本文认为无论是三分法还是多分法,归根结底都是表达了王蒙从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到现代理性主义思辨两个阶段的转变:从第一篇正式发表的作品《小豆儿》到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代表作《青春万岁》为第一阶段;由于王蒙今天仍然在不断创作,但是基本是沿着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进行开拓,向生活回归,同时受本论文写作时间所限,故将其复出后的《布礼》到至今的创作看作第二个阶段。其中在思想与艺术方面堪称典范的《青狐》,可以作为分析王蒙创作转型的突破口。本文将从文学的主体性出发,分五个部分去探讨其创作转型。第一部分从文学创作的理论资源出发,重点分析其小说理念的嬗变。王蒙摒弃了早期那种简单的革命主义热情,将自我从权威主义的思想遮蔽下解放出来,用一种批判的眼光重新认识历史,同时老庄哲学的辩证法促使其不断寻找世界的本原及生活的真实图景,在人性与历史的双重建构中阐释人的客观存在,实现从革命书写到后革命时代诗学的过渡。第二部分从人物形象的塑造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人物思想观念和性格的变化。王蒙早期作品采用“三突出”的创作方法,按照“高大全”的范式勾勒生活主角,不惜人物被扁平化、脸谱化的代价拔高人物的真实性,最终将顶着神圣光环的革命者推向前台。归来后的王蒙对历史保持着高度警惕,以客观理性的精神去解构崇高,主动深入丰富的现实生活,敏锐洞察复杂的人性,最终刻画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第三部分从文本的叙事模式出发,重点分析传统叙事模式对西方理论的嫁接和突破。王蒙早期作品结构上的不足集中反映为叙事模式的单调,难以调动读者的阅读情绪,无法跳出政治叙事模式的窠臼,后期借鉴西方复调理论,致力于文本多重语境的生成,另外打破身体叙事与欲望叙事的禁区,让文学根植于不断变化的现实土壤中。第四部分从语言的自身属性和功能出发,重点分析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的转变。王蒙早期作品深受政治激情的感染,语言的丰富性被极度压缩,导致文本语境的干瘪与匮乏,后期伴随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传入,王蒙着力挖掘语言的内生潜力,汪洋恣肆,极尽铺排,在裹挟而下的语言洪流中,营造一种众声喧哗的张力,奏响心灵世界的乐章。第五部分站在文学审美的高度,概括作品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属性,呼唤主体性的回归。王蒙早期作品遵循集体主义导向的创作原则,表现出以社会改造为目的的功利主义倾向,浓厚理想主义色彩背后埋藏的是空洞的说教,以恢弘的历史图景取代真实的人性。王蒙后期逐渐远离权利话语中心,于生活边缘寻找美,受人道主义观念和老庄哲学的启发,时刻保持对历史的警醒与超然,行走在人生边上。本文着重从文学作品的组成要素出发,分析王蒙前后期创作上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文学是时代的产物,文化思潮引领创作走向,作家能够超越阶级、政治等因素,站在人文关怀的高度,用真实的、审美的、超越的观念去肩负起自己的使命。
【关键词】:《青狐》 王蒙 创作转型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14
- 0.1 研究对象界定11-12
- 0.2 研究现状与方法12-14
- 1 思想嬗变:从革命书写到后革命时代诗学14-21
- 1.1 历史经验主义的批判眼光14-17
- 1.1.1 理性精神的曙光15-16
- 1.1.2 后现代主义辩证法16-17
- 1.2 老庄哲学的价值取向17-21
- 1.2.1 安时顺世的平民意识18-19
- 1.2.2 包容幽默的智慧人生19-21
- 2 人物“祛魅”:走下神坛与回归人性21-32
- 2.1 主流人物光环的褪色21-25
- 2.1.1 肆无忌惮的官僚主义形象21-22
- 2.1.2 革命者异化的悲哀22-24
- 2.1.3 沉思的革命者形象24-25
- 2.2 主体性回归25-32
- 2.2.1 知识分子的困境26-28
- 2.2.2 女性美的独特展示28-30
- 2.2.3 边缘人物的登台30-32
- 3 叙事调整:从政治言说到哲学反思32-43
- 3.1 多重指向的开放叙事结构32-37
- 3.1.1 跳出政治模式后的元小说叙事33-35
- 3.1.2 复调结构的运用35-37
- 3.2 呼唤人性与历史的天空37-43
- 3.2.1 欲望叙述与身体叙事的自律37-40
- 3.2.2 创伤记忆与历史叙事40-43
- 4 语言革命:从明朗多彩的青春小调到诙谐老辣的人生诉说43-54
- 4.1 能指与所指的双重扩张43-48
- 4.1.1 疯狂的语言游戏44-47
- 4.1.2 众声喧哗的张力47-48
- 4.2 心灵世界的交响乐章48-54
- 4.2.1 由叙事到体验的实践48-50
- 4.2.2 自我倾诉式的深沉对话50-54
- 5 审美超越:“政治寓言”外新的精神空间的开拓54-66
- 5.1 构建真实的图景55-60
- 5.1.1 躲避“伪崇高”55-57
- 5.1.2 历史悖谬与现实关怀57-59
- 5.1.3 人性的回归与表达59-60
- 5.2 开始美的旅程60-66
- 5.2.1 日常生活之美61-62
- 5.2.2 追寻爱情的唯美意境62-63
- 5.2.3 终极指向的生命美学63-66
- 结束语66-67
- 参考文献67-72
- 致谢72-7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达;;新世纪十年中国文学的走势[J];文艺争鸣;2010年03期
2 郜元宝;;当蝴蝶飞舞时——王蒙创作的几个阶段与方面[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2期
3 夏义生;王蒙小说的革命叙事[J];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02期
4 郭宝亮;论王蒙的文化心态及其传统认同[J];文学评论;2004年02期
5 童庆炳;作为中国当代小说艺术的“探险家”的王蒙[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孙长军;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J];江汉论坛;2001年10期
7 陶东风;从“王蒙现象”谈到文化价值的建构[J];文艺争鸣;1995年03期
8 王春林;话语、历史与意识形态——评王蒙长篇小说《失态的季节》[J];小说评论;1994年06期
9 月斧;悖反的效应——王蒙的小说魔术[J];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02期
10 刘再复;;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J];文学评论;198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艳荣;1993:文学的转型与突变[D];吉林大学;2012年
2 夏义生;王蒙小说流变与当代政治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琼英;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革命者形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静宇;王蒙小说与苏俄文学[D];苏州大学;2005年
5 刘东玲;文学体制化与作家创作转型[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果;中国新时期审美现代性问题讨论的述评与反思[D];山东大学;2014年
2 马西群;王蒙小说的青春叙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3 朱翠翠;认同与嬗变—王蒙小说人物的身份解读[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戴翠娥;性别视角下王蒙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张海杰;论老庄思想对王蒙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周宝玉;论王蒙小说创作心态的转型及其演变[D];扬州大学;2012年
7 张情雁;对90年代“躲避崇高”论争的再思考[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李媛媛;王蒙的文学动机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9 王慧;《当代美学的“生活论”转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辨析与现象反思[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156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715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