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现代派诗人的无题诗创作

发布时间:2017-08-22 16:29

  本文关键词:论现代派诗人的无题诗创作


  更多相关文章: 诗题 无题诗 现代派 卞之琳 废名 林庚 年代


【摘要】:1930年代以废名、林庚、朱英诞、卞之琳、何其芳等为代表的北平现代派诗人群对"温李"晚唐诗风进行了集体性讨论与提倡。废名对李商隐无题诗的分析中包涵了其诗歌观念的多个方面,包括倡导浑融自然的诗质,重视含蓄象征手法,重视诗的感觉与幻想,哀伤缠绵的审美需求。卞之琳的《无题》组诗、林庚的多首《无题》继承和发扬了李商隐无题的优良传统,在多方面体现了现代无题与古典无题的深刻联系。无题诗代表了一种对诗歌思想价值和社会功用性的排斥,对含蓄朦胧、晦涩象征的表现手法的推崇。无题诗与情爱主题的天然联系代表了诗人对私人情感、心灵体验和感官直觉的表现。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诗题 无题诗 现代派 卞之琳 废名 林庚 年代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形式比较研究”(13YJC751059)
【分类号】:I207.25
【正文快照】: 诗歌标题在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诗人和诗论者十分重视诗题的创制,对诗题的功能、诗题与诗歌正文的关系多有论述,甚至提出了许多制题的方法和规则,形成了一套诗歌制题理论。贾岛认为:“题者,诗家之主也;目者,名目也,如人之眼目。眼目俱明,则全其人中之相,足以坐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勤安;;废名诗歌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2 赵黎明;;论废名的生命诗学——以《谈新诗》为例[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3 何美玲;;废名诗歌的“温李”情结[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4 马兰;;五四新诗形式创新的历史意义[J];飞天;2010年18期

5 熊辉;;建立准定型诗体:朱自清的新诗形式观念[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谭桂林;;论现代诗学中十四行体式的理论建构[J];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7 王珂;;废名“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实际影响和现实意义[J];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8 赖_g煌;;早期新诗中一种特殊的诗歌观——论康白情对新诗、旧诗功能的区分[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王世勇;;试论废名诗化小说的特质与先锋性[J];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04期

10 夏元明;论《莫须有先生传》的用典[J];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晓娅;;生命之河,哪里是岸?是故乡?[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杨方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双花;可能与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天红;中国现代新诗理论与外来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晓生;“1917—1923”新诗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5 张克;颓败线的颤动[D];武汉大学;2005年

6 汪云霞;知性诗学与中国现代诗歌[D];武汉大学;2005年

7 刘晓南;第四种批评[D];北京大学;2006年

8 赖_g煌;晚清至五四诗歌的言说方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易彬;论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熊辉;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波;类型·审美·超越[D];西南大学;2011年

2 代璐;论“五四”至30年代“外来者故事”的叙事形式和主题思想[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志孟;论1945-1949年京派文学的重建、式微与终结[D];山东大学;2011年

4 赵敏;民国时期高校外文系的英国文学教学实践与传播[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肖海珍;戴望舒的诗歌翻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向诤;丰子恺文艺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游修庆;存在之思[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邢斌;“异乡”母题与“元历史”想象——论冯至现代期的创作[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靳小蓉;《桥》的世界[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何奎;废名诗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空草;卞之琳先生追思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2 ;著名诗人、翻译家卞之琳逝世[J];新文学史料;2001年01期

3 田静;卞之琳诗歌中的历史[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4 任红;卞之琳诗歌中的“现代”轨迹[J];名作欣赏;2005年14期

5 牛汉;;明澈的眼神——悼诗人卞之琳[J];诗探索;2005年02期

6 任湘云;;时间消蚀生命的叹息——卞之琳《水成岩》解读[J];名作欣赏;2006年10期

7 吉咸乐;;卞之琳诗歌解读[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唐慧丽;;卞之琳诗歌的隐蔽结构与对西方“晦涩”诗风的过滤[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2期

9 王莅;;于“相对”中求真——评刘祥安《卞之琳:在混乱中寻求秩序》[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04期

10 赵俊姝;林德福;王晏;;论卞之琳在西南联大的文学翻译成就[J];红河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冷霜;;重识卞之琳的“化古”观念[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肖佳;;卞之琳研究文献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3 董洁;;卞之琳的翻译和诗歌创作[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4 陈卫;;含混与现代汉诗写作:以卞之琳三十年代诗歌为例[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可培;;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读卞之琳30年代诗有感[A];东方丛刊(2001年第1辑 总第三十五辑)[C];2001年

6 唐n\;;辛笛:人与诗[A];看一支芦苇——辛笛诗歌研究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本报记者 彭俐;重读卞之琳[N];北京日报;2000年

2 (美) 汉乐逸;美与真的发现之旅[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名章;心仪卞之琳和他的诗[N];中国审计报;2001年

4 万直纯;追求学术精益求精[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5 谢其章;抬头见星 低头见水[N];光明日报;2002年

6 袁可嘉;卓越成就珍贵奉献[N];文艺报;2000年

7 赵毅衡;新批评:“起跳的方式之一是”[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青;卞之琳诗人论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2 孙嘉琪;论卞之琳三十年代诗歌的“化古”[D];南京大学;2011年

3 夏小霞;于空白处延伸[D];苏州大学;2007年

4 郭丽;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董燕;论卞之琳诗歌的“非个人化抒情”策略[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6 石娉娉;卞之琳新诗理论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7 戴皓;论卞之琳早期诗歌艺术[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培蓓;论卞之琳小说创作和小说翻译[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9 黄瑛蓓;卞之琳诗歌意象及意象思维的西方化[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年

10 夏莹;卞之琳诗歌语言艺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201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7201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e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