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与无情:中国诗学中的伦理之思
本文关键词:有情与无情:中国诗学中的伦理之思
【摘要】:道德论域中,情性之辩涉及伦理问题的人性论基础,而情理之争则关联道德价值判断背后的规范问题。以诗言思,融学理的思考与诗性的表述为一体。具体的诗歌作品中,有情无情之辨,从对自然人事的伦理观照,发展为社会实践上的反道德与反价值,似乎走向反伦理的歧途。然超脱物与我的视域,以天观之,则渔樵意象诗作中的伦理之思又转出"天道有情"的意味。中国诗学中的伦理之思,蕴含着关于"仁政"的美德要求,关于"功利"的价值思考,以及关于群己、物我、天人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这既是中国学术思想的诗性特征,也是中国诗学的重要思想传统。
【作者单位】: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 有情无情 渔樵 中国诗学 伦理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公关项目“守正以创造:古今中西之争与后五四时代建设性的中国文论研究”(16JJD750016);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地域、空间与审美——唐宋诗词岭南意象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课题(13XJA75100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7.22
【正文快照】: “情”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情伪之分、情性之辩和情理之争,一直贯穿中国学术思想史1。中国文论对“情”的言说与表彰,形成了从缘情、尊情再到言情的理论线索。虽然同为“情论”,然前者所谓之“情”主要指道德意识的反应,包含道德评判的意味;而后者所谓之“情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晓薇,袁茹;安徽师大文学院举行“中国诗学研讨会”[J];文学遗产;2000年05期
2 蒋寅;《中国诗学》十年[J];学术界;2001年02期
3 潘殊闲,谭钟琪;论“气”在中国诗学中的流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11期
4 金安利;;评《<老子>与中国诗学话语》[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王济民;中国诗学本体论:诗言“性情”──兼及几个同类诗学命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6 陈源;《中国诗学的基本观念》[J];文艺研究;2000年06期
7 陆耀东;《中国诗学丛书》总序[J];江汉论坛;2001年05期
8 胡传志;中国诗学研讨会召开[J];文学遗产;2001年04期
9 庄严;一条现代学术的整合之路——评《中国诗学述论》的特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郭芳;对传统文论的重新认识与阐释——评《中国诗学论稿》[J];东岳论丛;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咏吟;;现代中国诗学三大派别之得失论衡[A];东方丛刊(2003年第2辑 总第四十四辑)[C];2003年
2 林理彰;祝远德;;中国诗学[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3 ;刊首语[A];东方丛刊(2000年第3辑 总第三十三辑)[C];2000年
4 程相占;;诗学的“重量”范畴——中国诗学批判断想之一[A];东方丛刊(1997年第4辑 总第二十二辑)[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纳;重新审视绚丽多彩的中国诗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舒晋瑜;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谢桃坊;怎样认识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记者 李陈续;诗学研究应在创新上下功夫[N];光明日报;2001年
5 ;现代中国诗学建构的西方资源[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向阳;中国诗学技法思想嬗变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石朝辉;简化:中国诗学的民族特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田新苗;中国诗学文化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启迪[D];江南大学;2013年
4 陈雁漪;道家美学与程抱一对中国诗学精神的文化传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白轶涛;《布赫诗集》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40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740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