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精神是自由,也是收敛
本文关键词:诗歌的精神是自由,也是收敛
更多相关文章: 诗歌精神 艾青 杨克 中国诗歌 网络诗歌 旧体诗词 这一代 现代诗 古典诗歌 诗神
【摘要】:80后诗人阿斐说,"诗如其人",诗人首先是一个人,一个诚实于内心的人。而生于50年代的诗人杨克说,无论是鲍勃迪伦,还是屈原、李白、杜甫、艾青、北岛……到最后诗歌始终回归到人的本真身上,而诗歌的魅力,也在于那种能"撞击胸腔"的、能进入人们生活空间的语词。
【作者单位】: 广东省作协;《作品》杂志社;中国诗歌学会;北京大学诗歌研究院;
【关键词】: 诗歌精神;艾青;杨克;中国诗歌;网络诗歌;旧体诗词;这一代;现代诗;古典诗歌;诗神;
【分类号】:I207.25
【正文快照】: 新诗百年的话题很热,而时间区分的意义恐怕仅在于梳理的方便,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诗人们追求的自由精神始终没有改变,这是灵魂之歌呼喊而出的基础。然而另一方面,自由并不等于没有节制,就形式和内容而言,新诗已经走到了一个必须提出控制的时候。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军豫;;“废墟”诞生“花”的海洋——论诗歌精神的大规模还乡[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乔军豫;;“废墟”诞生“花”的海洋——论诗歌精神的大规模还乡[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01期
3 ;《诗歌与人》:一个评委的诗人奖[J];诗探索;2010年06期
4 陈修元;;回乡的诗歌精神(组诗)[J];星星诗刊(上半月刊);2008年02期
5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与诗歌[J];星星诗刊(上半月刊);2009年01期
6 陆军;;西部、西部,用诗歌点燃的幸福——谈梁积林和他的诗歌创作[J];草地;2009年02期
7 田禾;;诗歌精神与诗人精神[J];红岩;2010年02期
8 杨建仁;;创作导向·题材取向·发展方向——从“诗歌与公共生活”话题谈起[J];飞天;2011年23期
9 陈原;;诗人已经变成了诗歌的敌人[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2年03期
10 霍俊明;;当下诗歌:骑着木马赶“现实”——新世纪诗歌精神的考察[J];山花;201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士强;;从临沂,走向哪里?——对邰筐诗歌的一种猜想[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姜涛;张洁宇;张桃洲;段从学;孙晓娅;崔月萍;;困境、语境及其他——关于诗歌精神的讨论[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3 王巨川;;非诗时代的诗歌语境及其生长空间——兼论中生代诗人的身份及其诗歌精神特质[A];“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刘洁岷;;面对灾难或重大社会问题,诗歌何在? 诗人何为?[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士强;;新世纪十年诗歌热点问题回眸[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邵波;;小群体筹划的诗歌“运动”——重视“中间代”命名[A];“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周兴安;;充满艰辛和希望的历程——梨树诗歌回顾与展望[A];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2013年
8 李怡;王学东;;新的情绪、新的空间与新的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四川诗歌[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9 张清华;;关于诗歌与社会的思考二题[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夫刚;;愿诗歌与我们的灵魂朝夕相遇——在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驻校诗人入校仪式上的发言[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王夫刚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启建;诗歌是心灵救赎的一种方式[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缪克构;诗歌生态恶化是谁惹的祸[N];文汇报;2007年
3 ;青海湖诗歌宣言[N];文学报;2007年
4 江湖;诗歌应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N];文艺报;2007年
5 张杰;以诗歌超越现实与物质主义[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李犁;新世纪诗歌:第三次回归[N];文艺报;2011年
7 蒋登科;诗歌的无名时代:问题与机遇[N];文艺报;2011年
8 田禾;诗歌在突围中谋求生存和发展[N];文艺报;2012年
9 袁跃兴;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诗歌吗?[N];邯郸日报;2012年
10 纳张元;诗歌生态的新突围[N];文艺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万红;论90年代以来诗歌中的“身体”[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曾毅;西晋诗歌批评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蔡莉莉;新文学传统中的归来诗歌[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玉玲;论西部诗歌的几种走向[D];兰州大学;2006年
6 赖_g煌;晚清至五四诗歌的言说方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大为;立体的展开[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巫洪亮;“十七年”诗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志国;《今天》与朦胧诗的发生[D];暨南大学;2009年
10 刘富华;中国新诗韵律与语言存在形态现状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宁;《自行车》诗歌民刊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郑艳娟;以“焦虑”之名[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邵波;论“中间代”诗歌[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年
4 乔军豫;论90年代李瑛诗歌的“向内转”[D];西南大学;2011年
5 乔琦;20世纪90年代诗歌中的消解与重构[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高群;文革诗歌修辞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丽君;当代先锋诗歌与中国诗歌传统之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向美林;论张洪波诗歌的象征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雷素娟;论杨键诗歌的忏悔意识[D];安庆师范学院;2015年
10 霍国保;日常主义先锋诗歌论[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444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744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