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双姝”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1 21:25
本文关键词:明清小说“双姝”模式研究
【摘要】:“双姝”模式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叙事模式,它包含“一男二女”和“双姝对比”两种叙述范式,其核心是塑造两位女性形象,以她们的性格、气质与行为方式的差别来形成小说的情节冲突,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一男二女”范式和“双姝对比”范式有着文学渊源。“一男二女”的人物关系配置可以在古老的神话中找到故事原型,最早的“一男二女”神话故事是《山海经》中记载的殷商民族的祖先神帝喾有两个妻子,其后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舜与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后世“一男二女”的组合是远古神话的变型和心理投射。《世说新语》记载的“林下之风”与“闺房之秀”的二元文化意象对古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叙事文学的“双姝对比”范式。“双姝”模式在发展历程中呈现出神话——仙话——人话的流变。宋代充满世俗气息的双姝小说创作大量出现;明代白话小说的繁荣使“双姝”模式的叙事表现力十分丰富;清代小说的“双姝”模式有了新的发展,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因模式因袭严重出现了艺术上的固化。《聊斋志异》、《红楼梦》是“双姝”叙事模式的艺术范例。《聊斋志异》塑造的具有奇趣性的双姝群像,是作者“求而不得”的心理慰藉;《红楼梦》“影身人物”、“真幻人物”与“钗黛合一”的艺术创造代表了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双姝”模式在形象塑造与情节结构上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它塑造两个女性形象,以这两个女性形象的对立、对比作为建构小说的框架,制造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段。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双姝”叙事模式的形成至关重要:儒家文化“美善相济”艺术思维与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影响了“双姝”模式女性形象的塑造,尧文化的“中和”观体现在“双姝”模式中便是二女的和谐共处,相反相成的辩证思想造就了二女的相反性格,“阳奇阴偶”渗透在男女关系设置上便是“一男二女”的人物组合。
【关键词】:“双姝”模式 明清小说 发展轨迹 艺术特色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6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8-9
- 二、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9
- 三、研究现状9-14
- 四、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14-16
- 第一章“双姝”模式的神话原型及文学渊源16-27
- 第一 节“一男二女”范式的神话原型16-21
- 第二节“双姝对比”范式的文学渊源21-27
- 第二章 小说“双姝”模式的历代传承和发展27-56
- 第一节 神话、仙话、人 话的流变 — —明 前小说“双 姝”模式27-34
- 第二节 世俗生活的真实画卷 — —明 代小说“双 姝”模式34-39
- 第三节 双姝小说的全面繁荣 — —清 代小说“双 姝”模式39-56
- 一、女性形象内涵丰富40-44
- 二、“双姝”模式在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固化44-48
- 三、“效英皇”情结48-50
- 四、“二女”相对形象的成功刻画50-56
- 第三章“双姝”模式的经典作品与作者的创作心态56-88
- 第一节 《 聊斋志异 》与 文人创作心态56-72
- 一、《聊斋志 异》“双姝”模式特点59-66
- 二、《聊斋志异》双姝故事深层意蕴66-69
- 三、《聊斋志异》双姝故事创作心态69-72
- 第二节“钗黛合一”与曹雪芹的审美理想72-88
- 一、《红楼梦》双姝形象72-78
- 二、《红楼梦》双姝技法78-84
- 三、末世的创作心态84-88
- 第四章“双姝”模式的艺术特色与美学阐释88-104
- 第一节“双姝”模式的艺术特色88-97
- 一、影响小说篇章结构88-93
- 二、塑造人物形象93-96
- 三、双姝形象审美内涵96-97
-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对“双姝”模 式影响的美学阐释97-104
- 一、“美善兼济”与理想女性人格塑造97-99
- 二、相反相成的辩证思想与二女相反性格设置99-100
- 三、“阳奇阴偶”与一男二女结构100-101
- 四、“和合”精神与二女关系处理101-102
- 五、大团圆结局背后的“中和”文化意识与佛学思维102-104
- 余论 苏曼殊双姝小说104-116
- 参考文献116-124
- 附录124-137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137-138
- 后记1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新和;;论中国传统伦理的和合精神[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李燃青;;明清小说美学中的现实主义理论[J];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闻玉坤;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2 王萌;谢道韫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霍静;唐代人鬼相恋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惠聪俐;《京华烟云》与《红楼梦》人物形象关联探析[D];延边大学;2010年
5 王薇;镣铐下的舞蹈[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雪莲;才子佳人小说之于《红楼梦》小说史链环意义之考察[D];黑龙江大学;2008年
7 甘艳;近五十年来钗黛形象研究及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辛欣;“钗黛合一”评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9 李玛丽;《聊斋志异》三角模式婚恋小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松才;苏曼殊小说创作病态心理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74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774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