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董士锡及《齐物论斋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8 04:22

  本文关键词:董士锡及《齐物论斋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董士锡 常州词派 词体推尊 《齐物论斋词》 周济


【摘要】:董士锡是晚清时期常州词派重要词人,他一生著作丰富,填词创作成就尤为突出。董氏填词创作与词学主张有着深刻的家学渊源,他在继承张惠言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董士锡论词主张比兴寄托,浑厚骚雅,丰富的创作实践及成果奠定了他在常州词派发轫史上的重要地位。董士锡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家境虽清贫却学识丰富。穷困的家境使董士锡从皓首穷经中走出,以经世致用的眼光看世界。清嘉庆时期,社会矛盾激化,词坛环境发生重大变革。一方面,歌功颂德不再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浙西词派末流空嚣流弊,将词体的发展推向死胡同。张惠言力改词坛流弊,论词主张比兴寄托,开常州词派之源流,但张氏论词贯穿比附,多失词体美感之致,董士锡继承修正,促进了常州词派的发展成型。董士锡论词注重比兴寄托,追求词体审美功能的表达。《齐物论斋词》以离情、咏物、寒士为主要题材,以花间及两宋重要词家为创作范式,开创了“沉郁含蓄,清空骚雅”的艺术境界,弥补了常州词派初期创作实践的不足。董士锡词学理论深受“学人”因子的影响,这使得他的填词创作多有骚雅之质。具体词论方面,董士锡强调填词须在“熔炼多家”的基础上追求“尚清”的风格,最终达到浑厚之境界。董士锡论词追求浑厚与门路,已开周济“无厚入有间”、“词学门径”等理论的先河,周济更认为董士锡的创作实践超越了张惠言,可见周济对董氏的服膺。因此,董士锡的理论主张及创作实践在常州词派发展初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总之,董士锡在常州词派开创与光大两个阶段之间,起到了重要的衔接、过渡作用。董士锡不仅对张惠言理论之过进行了弥补修正,而且对周济理论主张也有直接的启示作用。董士锡在常州词派乃至清词发展史上的作用积极而明显,全景式还原他的词学理论及填词创作,还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董士锡 常州词派 词体推尊 《齐物论斋词》 周济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3
  • 第一章 董士锡生平与词学活动考13-24
  • 第一节 董士锡家世考述13-16
  • 一、出身贫寒,受恩祖母13-15
  • 二、其父不仕,家道中落15-16
  • 第二节 董士锡生平述略16-19
  • 一、受学乡里,砥砺半生17-18
  • 二、出游四海,寄食四方18-19
  • 第三节 董士锡交游及词学活动考19-24
  • 一、董士锡交游活动19-22
  • 二、董士锡词学活动22-24
  • 第二章 董士锡与嘉道之际词学环境24-34
  • 第一节 嘉道之际的社会文化环境24-28
  • 一、嘉庆中衰,盛世难继24-26
  • 二、经学变革,暗流涌动26-28
  • 第二节 嘉道时期词坛风气的转变28-34
  • 一、词之审美功能的新变28-30
  • 二、词体之高度推尊30-34
  • 第三章 论董士锡的填词创作34-48
  • 第一节 董士锡对张惠言的修正34-39
  • 一、张惠言论词之得失34-37
  • 二、董士锡之传承修正37-39
  • 第二节 《齐物论斋词》的题材分类39-43
  • 一、清怨哀伤的离情词39-41
  • 二、寄托有致的咏物词41-42
  • 三、沉郁悲怆的寒士词42-43
  • 第三节 《齐物论斋词》的创作手法与艺术风格43-48
  • 一、创作手法——采花间范式,法两宋词家43-46
  • 二、艺术风貌——沉郁而含蓄,清空而骚雅46-48
  • 第四章 董士锡经学、词学与创作的关系及其影响48-57
  • 第一节 董士锡经学、词学与填词创作之关系48-52
  • 一、学人之词,,质备骚雅——经学思想对创作的影响48-50
  • 二、论词尚清,熔炼多家——词学理论对创作的影响50-52
  • 第二节 董士锡对周济的影响52-57
  • 一、董士锡与周济之交往52-54
  • 二、董士锡对周济之影响54-57
  • 结语57-58
  • 参考文献58-61
  • 后记61-6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惠W ;;论董士锡的词学思想及其在常州词派发展中的作用[J];词学;2004年00期

2 [k克强;;常州派词论家董士锡简论[J];词学;2001年00期

3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国平;董士锡及《齐物论斋词》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118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8118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d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