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的“忆”和“忆”的抒情性——重读俞平伯儿童诗集《忆》
本文关键词:抒情的“忆”和“忆”的抒情性——重读俞平伯儿童诗集《忆》
【摘要】:俞平伯的儿童诗集《忆》是"五四"时期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忆》中的生活所展示的不仅仅是童心世界的单纯与美好,也有成人世界的某种折射,是儿童经验和成人经验混杂的集合体。因此,作为抒情的《忆》最终只能彰显作者的"抒情性",而相对忽视儿童性的存在,正是这种情况导致了《忆》的影响较弱。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
【关键词】: 俞平伯 《忆》 抒情 抒情性 儿童性
【基金】: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当代文学传播机制研究”(HNSK12-12)
【分类号】:I207.25
【正文快照】: 俞平伯为世人知晓更多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那场著名的文化批判,但是他其实更是一位成名颇早的新文学运动的实践者,出版过相当多的诗集、小说集和散文集,甚至还有作品被收入由赵家璧主编的影响广泛的《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在众多作品中,诗集《忆》(1)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这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再复;;献给俞平伯先生的祝词[J];文学评论;1986年02期
2 解;俞平伯论欣赏[J];名作欣赏;1990年05期
3 冯荒;;俞平伯写故宫[J];紫禁城;1990年05期
4 周颖南;;《俞平伯书信集》序[J];中国文化;1991年02期
5 王彬;新诗观念中的俞平伯[J];诗探索;1995年04期
6 黄钢;俞平伯对新诗艺术的贡献[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7 孙玉蓉;俞平伯致知堂谈《红》书札考评[J];红楼梦学刊;2001年02期
8 田湘;《俞平伯年谱》[J];红楼梦学刊;2001年02期
9 王美芸;自我的疏离与回归——三十年代俞平伯思想管窥[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10 蒋登科,任毅;俞平伯新诗理论述评[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玲玲;;俞平伯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恒文;俞平伯的书信[N];人民政协报;2006年
2 李卫民;为俞平伯平反的前前后后[N];中华读书报;2013年
3 汪修荣 ;才子俞平伯[N];中国文化报;2005年
4 孙玉蓉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传承文化 见证友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王鹏;杂观俞平伯散文[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杨建民;朱自清诤言俞平伯[N];中华读书报;2013年
7 黄波;“红学”热中想起俞平伯的缄默[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落实俞平伯故居保护与利用[N];人民政协报;2003年
9 孙玉蓉;随时结伴小游仙[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10 乐齐;俞平伯的雷峰情结[N];中华读书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清宇;抒情传统下的自我与文学[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磊;论俞平伯诗文的禅理趣味[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邓艮;初期白话诗坛坐标上的俞平伯[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美芸;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建构——俞平伯散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潘淳;贵族的平民化尝试[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李硼;俞平伯与古诗词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6 万鹏;俞平伯散文创作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爽;俞平伯批评《红楼梦》的标准与方法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8 杜敏;1954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运动的回顾与反思[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张云霞;朱自清序跋初探[D];河南大学;2014年
10 赵东梅;1954“红学批判”运动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15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815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