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王安忆“90年代”的上海小说及其市民意识形态

发布时间:2017-09-14 00:44

  本文关键词:王安忆“90年代”的上海小说及其市民意识形态


  更多相关文章: 王安忆 上海 市民 90年代 意识形态


【摘要】:本文首先考察了王安忆“90年代”以来上海小说的两个阶段和“90年代”终结的关系,在此前提下,重读王安忆“90年代”市民题材小说。通过后设的视角,分析这些小说如何是“90年代”市民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在方法上,本文运用莫雷蒂的“社会形式主义”和杰姆逊的“政治无意识”的方法,通过对小说的形式分析,在历史与文学之间阅读王安忆,借助形式的中介逼近历史无意识。此外,针对王安忆在小说中调动的不同知识资源,本文运用如城市理论、精神分析、自然史、中国古典哲学诸领域的概念、方法来解读王安忆的小说。论文的第一章勾勒出了王安忆“90年代”小说中上海市民的大致形象,讨论了市民与其空间的关系。由于王安忆意识到,并在小说中呈现出了中国市民阶级在历史上的赢弱,中国市民阶级的历史状况便是第二章的起点,但是,通过对小说时间观的考察,本文要证明,王安忆希望在90年代的上海呼唤出新一代的市民。继而,第三章讨论了王安忆的市民/城市乌托邦,即考察什么是王安忆的理想市民/城市状态。最后的结论章将基于前面三章的讨论,分析为什么王安忆的乌托邦是一种“90年代”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王安忆 上海 市民 90年代 意识形态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内容摘要6-7
  • Abstract7-9
  • 导论“90年代”的终结——在历史与文学之间阅读王安忆9-22
  • 第一节 “‘90年代’的终结”?:一个问题9-13
  • 第二节 王安忆的上海小说13-17
  • 第三节 在历史与文学之间——社会形式主义,或政治无意识17-22
  • 第一章 市民:“中流”状态和“小世界”22-34
  • 第一节 市民的“中流”状态22-26
  • 第二节 内部空间,或“小世界”26-30
  • 第三节 生活空间和同构关系30-34
  • 第二章 “软弱的布尔乔亚”之命运和复式循环时间观34-58
  • 第一节 布尔乔亚在中国——王安忆的意识34-39
  • 第二节 赵志国的命运和王琦瑶的匮乏39-45
  • 第三节 复式循环时间观45-58
  • 第三章 自然与中道:王安忆“90年代”的乌托邦58-74
  • 第一节 语言和作为理念的市民主体58-63
  • 第二节 自然:道家的乌托邦63-68
  • 第三节 中道:“富足”的乌托邦68-74
  • 结论“心”/“芯”对“芯”的误写:王安忆“90年代”的市民意识形态74-84
  • 余论84-86
  • 参考文献86-92
  • 后记92-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晓丹;解读《富萍》,解读王安忆[J];当代文坛;2001年04期

2 李彩云;勇敢的追求 深沉的启迪——王安忆小说新作《富萍》欣赏[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朱青;王安忆笔下的“生长的疼痛”[J];当代文坛;2002年05期

4 王晓明;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转变谈起[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5期

5 吴芸茜;与时间对峙——论王安忆的小说哲学[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4期

6 李雪梅;试论王安忆小说的独特人文价值[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荒林;王安忆小说:自我的成长与孤独的承担[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张爱荣;论王安忆小说创作的阶段性[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9 宋文坛;游移·迷恋·徘徊——对王安忆90年代以来创作的一种解读[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05期

10 崔旭光;论王安忆90年代小说创作中的城乡视域[J];殷都学刊;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晓峰;;文学:个人心灵的景——王安忆的文学观管窥[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徐阿兵;;被平庸吞没的文学——从王安忆看“日常生活写作”的困境[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陈华积;;“米尼”们的“沉沦”——王安忆小说转型研究[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王莉;;自然 朴素 平实——王安忆小说的审美风格及其形成[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郜元宝;全面接受王安忆意味着什么[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王臻青;王安忆在建构自己的一个梦[N];辽宁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许维萍;写实空间下的无尽可能[N];辽宁日报;2007年

4 杨剑龙;精神的探究与艺术的追求[N];文艺报;2001年

5 王宏图;对现实的回应及其匮乏[N];文学报;2003年

6 新华社记者 孙丽萍;王安忆《长恨歌》登上话剧舞台[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女性写作促进妇女理论建设[N];中国妇女报;2003年

8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胡燕春;当代海派女作家的美国“表情”[N];光明日报;2011年

9 台湾著名学者 陈信元;大陆名作家:两岸共同的文化偶像[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10 ;常态叙述中的精神追求[N];中国文化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皮进;王安忆小说创作与外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裴艳艳;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3 吴芸茜;与时间对峙[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亚亚;成如容易却艰辛[D];复旦大学;2003年

5 李淑霞;王安忆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房芳;平民世界的人性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7 张向辉;守望·逃离·追寻[D];苏州大学;2009年

8 华霄颖;市民文化与都市想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于启宏;论文革后的中国自然主义文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远方;王安忆的乡土写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茜;王安忆的人文关怀[D];安徽大学;2004年

3 唐凤琴;漂泊与救赎—论王安忆[D];安徽大学;2011年

4 谷文静;总体性理论视野下的王安忆创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清洁;论王安忆小说的电影改编[D];苏州大学;2015年

6 余海艳;“民族寓言”:后殖民理论视阈下的王安忆小说[D];温州大学;2015年

7 杨平平;论王安忆小说的温情书写[D];南昌大学;2015年

8 郜雪;王安忆小说的女性成长叙述[D];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

9 牟文烨;论王安忆小说的影像化叙事[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0 张潇晖;新世纪以来王安忆作品中的现代女性形象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468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8468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d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