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抗战剧与民族精神
发布时间:2017-09-16 06:13
本文关键词:论老舍抗战剧与民族精神
【摘要】: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老舍自上世纪20年代登上文坛之后,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自1939年开始,为适应抗战形势并借助戏剧进行抗日宣传,老舍开始进行戏剧创作。他先后完成了九部戏剧,即:《残雾》《国家至上》《张自忠》《面子问题》《大地龙蛇》《归去来兮》《谁先到了重庆》《王老虎》《桃李春风》,这九部戏剧被统称为“老舍抗战剧”。在当今的文学研究中,学者对老舍建国后的戏剧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分析,对老舍的抗战剧却大多采取了忽视的态度,这对整体把握老舍文学成就和客观描述其创作轨迹是非常不利的。老舍的九部抗战剧虽然对于老舍建国后的戏剧而言显得稚嫩和不完善,但却是建国后戏剧作品不可或缺的基石。在这九部戏剧中,老舍将“借民族精神救国”的思想融入了戏剧创作,通过情节、对话和人物塑造来体现民族精神,借此来唤醒迷茫的国人,使不同身份阶层的中华儿女都能投身抗敌救国的大业之中。这九部抗战剧是老舍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具有不容忽视的社会价值与文学价值。当前为数不多的对于抗战剧的研究大多针对的是抗战剧的背景、语言或情节进行分析,对老舍抗战剧的整体研究还不够。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旨在研究老舍抗战剧对民族精神的运用,包括:为何运用民族精神、如何运用民族精神来宣传抗战和运用民族精神的意义。本文共分为四部分,一、对戏剧体裁和民族精神切入点的选择;二、对抗战剧正面书写民族精神的分析;三、对反面书写民族精神与对民族精神的重构的分析;四、老舍抗战剧对民族精神的刻画的意义。
【关键词】:老舍 抗战剧 民族精神 戏剧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3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5
- 引言5-7
- 第一章 老舍抗战剧重视民族精神原因探析7-15
- 1.1 抗战剧产生的社会背景7-9
- 1.2 老舍对抗战剧的理解9-15
- 1.2.1 老舍自身的转变9-11
- 1.2.2 老舍对抗战剧的选择11-13
- 1.2.3 老舍追求民族精神的原因13-15
- 第二章 老舍抗战剧对民族精神的发掘15-29
- 2.1 从剧情设置上体现民族精神15-23
- 2.2 人物设置与民族精神23-27
- 2.3 结局设置的目的与象征意义27-29
- 第三章 老舍抗战剧对违背民族精神行为的批判29-46
- 3.1 反面剧情中体现的社会问题29-36
- 3.2 人物形象设置中的批判精神36-41
- 3.3 结局设置的目的与象征意义41-43
- 3.4 重构民族精神,,反对腐朽思想43-46
- 第四章 老舍抗战剧中民族精神的价值与意义46-52
- 4.1 社会价值46-47
- 4.2 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47-49
- 4.3 抗战剧中的民族精神对当下“抗战剧热”的启发49-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56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56-57
- 致谢57-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纪新;;老舍抗战观扼要[J];中国文化研究;2015年04期
2 翟瑞青;;抗战背景下老舍的民族焦虑与文学担当——由《老舍书信集》谈老舍缘何走上戏剧创作之路[J];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09期
3 董克林;;从“第一次”到戏剧大师——老舍的戏剧艺术实践分析[J];戏剧文学;2008年09期
4 陈军;;论老舍“小说体戏剧”的成型[J];戏剧艺术;2006年06期
5 孔焕周;论老舍抗战时期的话剧创作[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05期
6 孔焕周;文化分析与“出走”模式——老舍抗战剧作的思想和艺术表现[J];学术交流;2004年04期
7 孔焕周;老舍抗战话剧的个性研究[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邓致远;;老舍戏剧创作的高峰期及其所展现的爱国情怀[J];戏剧文学;2003年11期
9 张雁泉;论老舍的戏剧语言艺术[J];南都学坛;2001年04期
10 汪开寿;论老舍抗战话剧的文化内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本文编号:8613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861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