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传播学视域下的《孽海花》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7 01:42

  本文关键词:传播学视域下的《孽海花》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孽海花》 传播学 曾朴 谴责小说 晚清


【摘要】: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孽海花》从出版之日起,学界就未中断对其进行研究。百余年来,学界对《孽海花》的研究已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纵向走向横向。本文试图运用传播学中的“拉斯韦尔模式”,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研究《孽海花》。第一章是《孽海花》的传播主体。曾朴是《孽海花》的作者,也是《孽海花》的传播主体。曾朴早年间的生活经历使他远离官场投身实业,相继创作《孽海花》、开办书店、主办杂志。曾朴已不同于中国古代传统士人,他自青年时代便有革命情怀,厌恶科举制度。曾朴一生都致力于研究法国文学,他与法国文学的联系可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在同文馆特班学习法文;二是在陈季同的启蒙下从事法国文学研究与翻译。前一阶段的经历使曾朴具备了阅读法文的基础,后一阶段的经历使他真正进入了法国文学研究与翻译的领域。《孽海花》中的域外书写是曾朴对域外想象的集中呈现。曾朴之所以能够描绘出一个多彩的域外世界,既缘于他多年对法国文学的深入研究,也缘于他多年在上海的生活工作经历,然而曾朴对域外的书写最终沦为本土化书写。第二章是《孽海花》的传播内容。《孽海花》刻画了一大批士人形象,这些士人在人格方面展现出双重性:一方面,深谙“四书五经”的官僚们在科举取士制度的影响下,难以用其所学处理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贪图享乐观念的驱动下,他们变得功利虚荣;另一方面,受“西学东渐”影响,他们力求变法维新,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和旧有的生产模式,希望国家强盛。晚清之际,作为古代吏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谏官制度在走向末路的历史趋势下和载有西方文明的坚船利炮的轰击下产生畸变,“卖直”凸显。《孽海花》中靠“卖直”博得声望和美名的士人不在少数。《孽海花》还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晚清社会产生的新女性。以傅彩云为代表的新女性受西方女权理论的影响,开始具有争取自身正当权益的意识,并且敢于挑战男权社会。可是新女性也面临困境,晚清女性解放运动的对象虽为女性,可男性掌握主导权,女性处于“被动”地位;“新女性”这一称谓在一些晚清小说中也带有贬义色彩。第三章是《孽海花》的传播媒介和传播受众。《孽海花》主要通过小说林社、《小说林》月刊、真美善书店、《真美善》杂志进行传播,它们是《孽海花》的传播媒介。曾朴的文学活动集中在“小说林社时期”和“真美善书店”时期。《孽海花》的读者群为士大夫、学生和市民。这三类阅读群体构成了《孽海花》的读者队伍,其中士大夫是主力军、学生是生力军、市民是后备军。第四章是《孽海花》的传播效果。《孽海花》的传播效果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在微观层面,《孽海花》成书之后,有关《孽海花》的仿作、续作和同类型作品相继问世;在宏观层面,《孽海花》展现出晚清士人的群像、光怪陆离的域外世界以及清政府的外交活动,呈现出晚清社会环境和政治生态,使读者通过作品形成了对晚清社会、历史的认知。
【关键词】:《孽海花》 传播学 曾朴 谴责小说 晚清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4
  • 一、选题缘起10-11
  • 二、研究综述11-13
  • 三、理论意义13-14
  • 第一章 《孽海花》的传播主体14-26
  • 第一节 曾朴与《孽海花》14-18
  • 一、由旧入新的生活经历15-16
  • 二、创作《孽海花》的缘由16-17
  • 三、“士”之身份改变17-18
  • 第二节 曾朴与法国文学18-20
  • 一、在同文馆特班学习法文18-19
  • 二、师从陈季同研究法国文学19-20
  • 第三节 曾朴对域外的想象来源与书写局限20-26
  • 一、曾朴域外想象的来源20-23
  • 二、曾朴域外书写的局限23-26
  • 第二章 《孽海花》的传播内容26-48
  • 第一节 双重性:晚清士人人格的独特呈现26-33
  • 一、价值取向的扭曲27-30
  • 二、维新革命的内省30-33
  • 第二节“卖直”:晚清士人爱国情怀的另类展现33-40
  • 一、谏官制度在时空上之异变33-35
  • 二、经世致用与科举取士之合流35-38
  • 三、小说政治功用性之实践38-40
  • 第三节 新女性:晚清社会解放女性的产物40-48
  • 一、士人的觉醒和女学的兴起40-41
  • 二、女权运动的开展41-42
  • 三、傅彩云:新女性的先导42-46
  • 四、新女性的困境46-48
  • 第三章 《孽海花》的传播媒介和传播受众48-66
  • 第一节 《孽海花》的传播媒介48-60
  • 一、小说林社与《孽海花》49-55
  • 二、真美善书店与《孽海花》55-60
  • 第二节 《孽海花》的传播受众60-66
  • 一、士大夫:《孽海花》读者队伍的主力军61-63
  • 二、学生:《孽海花》读者队伍的生力军63-64
  • 三、市民:《孽海花》读者队伍的后备军64-66
  • 第四章 《孽海花》的传播效果66-78
  • 第一节 微观效果:《孽海花》的仿作、续作与早期研究66-70
  • 一、《孽海花》的仿作与续作67-69
  • 二、《孽海花》的早期研究69-70
  • 第二节 宏观效果:《孽海花》的环境认知效果70-78
  • 一、《孽海花》对士人群像的呈现70-72
  • 二、《孽海花》对域外世界的呈现72-74
  • 三、《孽海花》对外交事件的呈现74-78
  • 结语78-80
  • 参考文献80-8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86-87
  • 致谢87-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晓冬;;曾朴与法国文化的世界[J];文史知识;2009年05期

2 马晓冬;;作者与译者的对话:曾朴的《鲁男子》与法国小说《肉与死》[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马晓冬;;不一样的“革命”——曾朴译《九十三年》[J];法国研究;2009年03期

4 马晓冬;;从“真事实”到“真情感”——曾朴创作观的现代转型[J];文化与诗学;2009年02期

5 姜涛;;在叛逆中纠结,在谴责中忏悔——浅析曾朴《鲁男子》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J];才智;2012年32期

6 马新民;曾朴·洪钧·赛金花[J];苏州教育学院学刊;1985年02期

7 刘维荣;;曾朴与曾园[J];档案与建设;1993年05期

8 俞小红;曾朴的人生路[J];炎黄春秋;1997年04期

9 于润琦;曾朴的译著及版本[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徐蒙;;曾朴的编辑出版活动[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纳狄;曾朴:艺术家应该躲在作品背后[N];经济观察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孟蔚红;曾朴:在成都幸福画画[N];成都日报;2012年

3 汤克勤 嘉应学院文学院;“与泰西诸大文豪,相角逐于世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李华川;陈季同与作为翻译家的曾朴[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王寅;组织里没有的年轻人[N];南方周末;2010年

6 郭延礼;《影之花》的译者竞雄女士不是秋瑾[N];中华读书报;2012年

7 翟华;不必太在意外国人的嘲弄[N];国际商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董伟岩;传播学视域下的《孽海花》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6年

2 张正;论曾朴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D];扬州大学;2008年

3 徐京京;从“孽海花”到“鲁男子”—对曾朴小说创作走向的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吴舜华;孽海情天 会通中西[D];暨南大学;2007年

5 郭志芳;《孽海花》多重意蕴探析[D];青岛大学;2010年

6 余宗艳;《孽海花续编》探微[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665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866567.html

上一篇:诗歌的粉红色调  
下一篇:论孔颖达独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5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