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光未然抗战歌诗创作论

发布时间:2017-09-19 19:29

  本文关键词:光未然抗战歌诗创作论


  更多相关文章: 光未然 抗战 歌诗 创作


【摘要】:光未然,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他创作的《五月的鲜花》、《黄河大合唱》等抗战歌诗作为时代的经典,在抗战歌咏运动中广为流传,为抗日宣传动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术界至今尚没有对光未然抗战歌诗的专门研究,其歌诗创作与战时语境有何关系,其歌诗何以成为抗战歌咏运动的经典以及这些歌诗的审美特征与审美来源是什么等等,是本文想要探究的问题。本文绪论部分介绍光未然抗战歌诗的研究现状,从当下研究的不足出发,提出论文研究缘起及目的。第一章,从抗战歌诗诞生的历史背景出发,探求光未然“以诗为歌”的创作背景与创作概况,并且从歌诗创作的预期目的与传播影响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光未然抗战歌诗的创作成就。第二章与第三章则基于歌诗文体的独特性,分别从歌诗创作“歌性”与“诗性”的特征出发,探求光未然歌诗创作的音乐特色与诗性特征。首先,从配乐而歌的文体意识出发,探求光未然歌诗与音乐结合的形态,把握歌其诗创作的音乐坚守与音乐创新。其次,透过光未然歌诗的文学内蕴,把握其歌诗创作的诗性特征,深入分析歌诗中呈现的壮美歌诗意蕴与经典歌诗意象。第四章探讨光未然抗战歌诗的写作意图,指出其“革命诗人”的创作意识,同时表明这种写作意图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诗歌艺术的探索与创新。结语部分点明光未然的抗战歌诗是抗战语境中诗歌发展的重要组成,是具有特色的尝试。
【关键词】:光未然 抗战 歌诗 创作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2
  • 第一章 抗战语境下的歌诗创作12-19
  • 第一节 抗战歌诗的勃兴12-15
  • 第二节 光未然歌诗创作的历史选择15-16
  • 第三节 光未然歌诗创作的历史成就16-19
  • 第二章 光未然歌诗的音乐特色19-29
  • 第一节 歌诗的音乐坚守19-22
  • 第二节 歌诗的音乐创新22-29
  • 第三章 光未然歌诗的诗性内涵29-38
  • 第一节 壮美的歌诗意蕴29-32
  • 第二节 经典的歌诗意象32-38
  • 第四章“革命诗人”的写作追求38-45
  • 第一节 革命意识的彰显39-42
  • 第二节 诗人情怀的“禁区”42-45
  • 结语45-47
  • 参考文献47-51
  • 致谢51-52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岳强;;唐歌伎与歌诗创作[J];琼州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2 李秀华;;试论唐代歌伎与歌诗发展的关系[J];黄河之声;2007年08期

3 宋亚莉;;20世纪以来歌诗研究综述[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8年01期

4 刘歌;刘歌诗五首[J];延河;2005年10期

5 刘歌;;刘歌诗选[J];诗选刊;2005年05期

6 孔祥雨;;歌诗三咏[J];山东文学;2006年10期

7 滕伟明;;巴蜀歌诗过眼录[J];岷峨诗稿;2008年03期

8 滕伟明;;巴蜀歌诗过眼录[J];岷峨诗稿;2009年03期

9 丁冬;;歌诗十二首[J];金田;2009年Z1期

10 福蒙蒙;;如歌、如诗、如画——试驾广汽本田歌诗图[J];中国汽车市场;2010年3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宋亚莉;;20世纪以来歌诗研究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2 赵敏俐;;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方式[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王培友;;理论出新见,蹊径开洞天——评赵敏俐教授等《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4 刘明澜;;唐代歌诗的主要创作方式[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葛景春;;李白歌诗与盛唐草书[A];李白学刊(第一辑)——纪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C];198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中;歌诗达邮轮:浪漫海上商务之旅[N];国际商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高薇;填补广本产品线 歌诗图意在品牌提升[N];华夏时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安丽敏;歌诗图 广本“跨”出新高度[N];中国商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卢山;歌诗图 跨界走巅峰[N];中国商报;2012年

5 杜晓勤;唐代歌诗与诗歌[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记者 刘秋伟;歌诗达邮轮在港设地区总部[N];深圳特区报;2006年

7 记者 王浒;歌诗达邮轮开启新一轮阿拉伯湾航程[N];中国旅游报;2010年

8 冷卫国;汉代歌诗研究的成功范例[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王昌隆;对环境负责的邮轮[N];经济观察报;2008年

10 欣华;欧洲最大邮轮公司开拓中国市场[N];中国贸易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旭青;汉代歌诗研究[D];扬州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蕊;光未然抗战歌诗创作论[D];西南大学;2016年

2 贾兵;六言歌诗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龙勋;乐器与魏晋南北朝歌诗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4 龚昊;凉山彝语歌诗与汉语歌诗的声调与音程关系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郗秋丽;找寻歌诗[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滔;西晋宴集活动中的歌诗艺术考论[D];青岛大学;2010年

7 徐迪;曹丕乐府歌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菁菁;汉代乐府歌诗唱法探微[D];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9 梁宇;元稹歌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沈懿;意大利歌诗达邮轮公司中国出发航线营销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83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883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7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