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陆游夔州诗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杜甫与陆游夔州诗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杜甫 陆游 夔州诗 山川风物 人文环境 文化差异 年龄 个人处境
【摘要】:夔州的江山人文,激发了杜甫和陆游的创作激情,夔州山川风物和人文环境对两位大诗人的不同影响是值得深入探究的。本文首先从夔州山川风物入手,探究了夔州山川风物对杜甫和陆游夔州诗创作产生的不同影响。夔州的地理环境与杜甫的家乡有很大的不同,杜甫关注了夔州地理环境的负面因素,更多注意到了夔州山水的艰险,思乡情结很重,陆游则注意到了夔州山水的雄奇,甚至发出“未觉巴山异故乡”的感喟。山川之险与诗人之魂的互动是杜甫夔州诗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夔州的雄奇河山开阔了陆游的胸襟气量,陆游的宏大诗风由此发端。其次,文章从夔州人文环境的角度切入来研究二者的夔州诗,考察诗人对夔州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考察发现杜甫对夔州人文环境的否定和批评大于肯定和赞扬,陆游对夔州人文环境的肯定和赞扬大于否定和批评,文中进而分析了二者对夔州人文环境的适应和接受不尽相同的原因,杜甫终身服膺儒家思想,儒家提倡教化,而大部分夔人并未受到礼的教化,杜甫写诗主要走的是北方理性的、政教化的路子;陆游家乡的农业经历过“刀耕火种”这一发展阶段,江南地区商业气息浓重,夔州的这些人文现象引起了陆游的情感共鸣。最后,文章对杜甫和陆游夔州诗的主题题材和体裁进行了比较分析,杜甫夔州诗多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他的爱国情怀,陆游则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杜甫不仅关心民瘼,而且还亲自躬耕,陆游在夔州任职期间没有做过农活,杜陆夔州诗的诗歌体裁同中有异。这一部分还从二者年龄、个人处境和经历等方面剖析了二者夔州诗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人在中年和晚年阶段的心态有着本质的区别,杜甫死里逃生的苦难历程与陆游仕途坎坷的经历所带给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关键词】:杜甫 陆游 夔州诗 山川风物 人文环境 文化差异 年龄 个人处境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10
- 绪论10-16
- (一)研究综述10-15
- 1.杜甫夔州诗研究概况10-12
- 2.陆游夔州诗研究概况12-13
- 3.杜甫陆游诗歌比较研究概况13-15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15-16
- 一 杜甫、陆游滞留夔州述略16-21
- (一)杜甫到夔州概况16-18
- (二)陆游到夔州概况18-21
- 二 夔州山川风物对杜、陆的不同影响21-34
- (一)夔州雄奇险峻的山川21-23
- (二)杜甫在夔州的心境以及夔州山川对他的影响23-30
- 1.杜甫在夔州的心境23-26
- 2.山川之险与诗人之魂的互动26-30
- (三)夔州山川对陆游的影响30-34
- 三 夔州人文环境对杜、陆的不同影响34-47
- (一)夔州独特的人文环境34-37
- (二)从夔州诗看杜甫对夔州人文环境的态度及原因探析37-41
- 1.杜甫对夔州人文环境的否定和批评大于肯定和赞扬37-39
- 2.杜甫对夔州人文环境不适原因探讨39-41
- (三)从夔州诗看陆游对夔州人文环境的态度及原因探析41-47
- 1.陆游对夔州人文环境的肯定和赞扬大于否定和批评41-43
- 2.陆游对夔州人文环境适应原因探讨43-47
- 四 杜甫、陆游夔州诗比较分析47-56
- (一)杜、陆夔州诗的主题和体裁比较分析47-54
- 1.杜、陆夔州诗中的爱国主题47-50
- 2.杜、陆夔州诗中的仁民主题50-52
- 3.杜、陆夔州诗的体裁差异52-54
- (二)杜、陆夔州诗产生不同的原因54-56
- 1.年龄段的不同54
- 2.个人处境与经历之间的复杂差异54-56
- 五 结语56-57
- 参考文献57-62
- 附录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海蓉;建国以来,对杜甫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03期
2 ;杜甫研究第十一届年会学术论文综述[J];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03期
3 刘文刚;论杜甫的赋──兼及杜甫赋与诗的比较[J];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04期
4 易光;从重庆文学史角度研究杜甫[J];涪陵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5 傅光;杜甫研究应讲求谨严治学──为纪念杜甫逝世1230周年而作[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吴明贤;试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J];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01期
7 于林立;杜甫诗歌四联的构图解析[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王学泰;;大儒杜甫(下)[J];博览群书;2001年05期
9 于光荣;孔子思想在杜甫诗歌中的反映[J];船山学刊;2003年01期
10 邓绍秋;水流心不竞 云在意俱迟——论杜甫晚年诗的禅宗意趣[J];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曼春;;杜甫史诗研究[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8辑)[C];2009年
2 毕宝魁;;辽海讲坛第十六讲 杜甫为何被称为“诗圣”和“诗史”[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3 吴仪凤;;杜甫与《诗经》——一个文学典律形成的考察[A];诗经研究丛刊(第三辑)[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汝平;“恶搞”杜甫总比遗忘好[N];中国艺术报;2012年
2 柏桦;杜甫新形象:烂醉是生涯[N];深圳特区报;2012年
3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章原;舌尖上的杜甫[N];东方早报;2012年
4 贵州安顺西秀区杨武中学 朱光远;杜甫作品的文学艺术[N];学知报;2011年
5 泰州智堡中学 李晓春;尝试对比教学 构建赏析平台[N];江苏教育报;2010年
6 早报记者 田波澜;百年歌自苦,“万代”有知音[N];东方早报;2012年
7 衡阳师范学院 阳建雄;论王船山对杜甫诗歌的批评[N];光明日报;2008年
8 彭建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分)第十四次业务研讨会在蓉举行[N];成都日报;2004年
9 早报记者 石剑峰;“他的诗是人生经历的一个心灵史”[N];东方早报;2012年
10 中国杜甫研究学会副会长、河北大学教授、博导 韩成武;诗圣光辉照后人[N];深圳特区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朋星;杜甫与先秦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2 李霜琴;杜甫两川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梁桂芳;杜甫与宋代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4 姜玉芳;我诗故我在——杜甫与唐代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5 周非非;杜甫排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鲁克兵;杜甫与佛教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贾卉;符号意义再现:杜甫诗英译比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孙玉霞;丁茶山与杜甫诗歌创作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张倩;杜诗与长安文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安末淑;杜甫诗和韩国朝鲜时代诗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燕南;杜甫诗歌用典初探[D];山东大学;2008年
2 薛淑芳;杜甫诗歌隐喻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王芳;杜甫诗歌中飞禽走兽意象浅析及其教学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定;津阪东阳《杜律详解》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段相如;杜甫近体诗中的对句艺术[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丹丹;杜诗日常生活描写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戴涛;布莱希特间离效果视域下杜甫诗歌英译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林桢;杜甫戏谑诗论[D];喀什大学;2015年
9 李淑娟;王夫之诗歌理论中的杜甫接受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10 李雪;王夫之贬杜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97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897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