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周作人早期文学探索对其中晚期文学思想转变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06 04:22

  本文关键词:周作人早期文学探索对其中晚期文学思想转变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周作人 文学思想 文抄体 小说观 人的文学 影响


【摘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周作人在早年的阅读、思考和写作中,进行了新文体的尝试性创作,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观念。这些有益的文学探索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形成了自己的“杂文”观,进行了“文抄体”雏形的实验性创作。二,确立了“纯文学”的小说观,强调小说的趣味性、虚构性。三,逐步形成了“人的文学”观。作为周作人文学思想发展的源头,早年的这些文学探索对周作人中晚期文学思想的转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周作人早年日记中对“杂文”、“集句”的创作和早年的“抄碑”、“抄书”习惯,从内容和创作方法两个方面为其晚年独特的“文抄体”创作奠定了基础。其次,周作人早年对历史演义、志怪小说、侠义小说的阅读使他十分注重小说的虚构性、趣味性。周作人早年阅读、翻译外国小说的经历使他对“大团圆”模式的传统小说提出批判,代之以呼吁小说的悲剧风格。这些文学思想成为其早期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了周作人后来向“人生的艺术派”的转变。最后,通过了解周作人早年求学、工作的经历,从而梳理出其“人的文学”观的形成过程。由此可以发现,其“人的文学”观中包含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呈现出其独特性。周作人虽借鉴了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但以进化论的思维方式对其进行了理解和更改。同时,周作人提出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中的“人间本位”传达的是他对民族、社会现实的自觉担当,而‘个人主义”表达的是以实现群体的和谐、强大为目的的个人的完整、独立。这一“个人主义”既要求个人脱离群体以实现自我完善,又要求实现了自我完善的个体重回群体自觉担当群体责任。最终要实现的是个体与群体的融洽共存。这一观点本身就包含着矛盾,是周作人所借鉴思想和现实问题互相妥协的结果。这种调和的思维方式更充分的体现,是在其晚年“调和”的文学思想中。总之,对周作人早期文学探索的梳理和分析,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到周作人文学思想中被忽略和误读的一些部分。对周作人早期文学思想形成过程的认识,也使我们看到其中期、晚期文学思想转变的思想资源之所在。从其早年的文学探索来看,他后来走向“自己的园地”也是对早期确立的“纯文学”观的延续。其晚年创作的独特的“文抄体”也是对早年“杂文”、“集句”创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周作人 文学思想 文抄体 小说观 人的文学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导言7-13
  • 一、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概要及新问题的发现7-10
  •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0-13
  • 第一章 周作人早年创作中的“文抄体”雏形13-20
  • 第一节 私塾时期的“杂记”创作13-15
  • 第二节 周作人早期的“抄书”、“抄碑”活动15-17
  • 第三节 早年“集句”创作中的“文抄体”实验17-20
  • 第二章 确立“纯文学”的小说观20-31
  • 第一节 明确小说虚构性、趣味性特征20-23
  • 第二节 强调小说以思想为重23-26
  • 第三节 呼吁小说的悲剧风格26-31
  • 第三章 周作人“人的文学”观的形成及其特征31-40
  • 第一节 “人的文学”的酝酿与提出31-36
  • 第二节 周作人“人的文学”观的特征36-40
  • 第四章 周作人早年文学思想的形成对其中晚期文学思想的影响40-45
  • 第一节 周作人早年“文抄体”实验对晚年杂文创作的影响40-41
  • 第二节 从周作人早年小说观看其向“人生的艺术派”的转变41-42
  • 第三节 从“人的文学”的形成看周作人“调和”的文学态度42-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8
  • 后记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李;;文学:为“可能”还是为“可以”[J];学习月刊;2007年18期

2 张宜雷;;走向宽松与开放之路——建国60年天津文学环境的变迁[J];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03期

3 孔会侠;;论新世纪以来市场化文学的特征与发展趋势[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朱善杰;;新的乡村“文化网络”下的文学环境——以山东省X镇的初中生为调查对象[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吴英文;;微博客文学发展现状检视[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汪全玉;;论21世纪的金华文学[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7 陈晋;;文学环境还原——论一种批评类型[J];枣庄师专学报;1986年02期

8 毕光明;圆梦,,最后的冲刺──世纪末之于纯文学[J];文学自由谈;1995年01期

9 郑燕;;对文学消亡问题的思考[J];语文学刊;2006年01期

10 马长安;;对网络文学隐性危害的诊断与诊治[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新闻出版报《读周刊》主编 冯军;网络文学可能重组中国文学格局[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2 杜浩;文学的低落与“读物”的滥觞[N];团结报;2010年

3 谭旭东;文学的现实、未来与价值[N];学习时报;2011年

4 杜浩;抢救我们对文学的感受力[N];中国教育报;2011年

5 主讲人 南京大学教授 胡有清 本报记者 耿联 整理;体味文学之美:走出“娱乐至死”的喧哗[N];新华日报;2013年

6 刘绪源;关于纯文学的论纲[N];文艺报;2009年

7 ;文学是不朽的[N];中国艺术报;2012年

8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何建明 委员;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学环境[N];光明日报;2013年

9 霍艳;请不要远离文学[N];文艺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傅小平;坚守中拓展文学的价值空间[N];文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光;晚明休闲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佟雪;沦陷初期(1931-1937)的东北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卢国荣;二十世纪美国生态环境的文学观照[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庆勇;穿行在艺术女神与经济巨人之间[D];吉林大学;2012年

5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6 李建英;乌托邦理想的超越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吉崇敏;《文学季刊》与1930年代文学[D];吉林大学;2006年

8 周双全;大陆作家在香港(1945-1949)[D];复旦大学;2004年

9 郑国庆;形式、主体与现实[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晨;现代人文视野中的乡土体验与文学想像[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青青;中国网络文学与读者之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师会芬;德宏州州立幼儿园文学活动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珊珊;萧梁时期京师文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4 卓心怡;网络文学的信息服务特征、模式及趋势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5 左玉玮;文学奖励与当代文学[D];河南大学;2015年

6 陈佳;论数字化出版语境中文学畅销书的生产与传播[D];浙江大学;2014年

7 谢璐璐;自媒体时代微信文学的叙事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8 王悦;周作人早期文学探索对其中晚期文学思想转变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9 李婷;微博客文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史晓兰;多元视角下的网络文学研究简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80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980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7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