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中国佛教抗战文学的精神新质与艺术探寻

发布时间:2017-10-07 18:12

  本文关键词:中国佛教抗战文学的精神新质与艺术探寻


  更多相关文章: 佛教抗战文学 国民意识 生命体验 作者大众化 白话文体


【摘要】:现代中国佛教抗战文学是非常时代出现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学史现象。这种文学在抗战精神的辉映、浸润下,通过对中国佛教文学传统的继承与扬弃,使现代中国佛教文学产生了新的思想质素与发展趋势。在主题表达上,将现代佛徒的国民意识与传统佛教的菩萨行精神相结合;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上,因应时代对佛学观念进行自觉、现代性的创造发挥;在社会角色的身份认同上,以艺术方式自觉、主动呼应战时国家的文化战略;在艺术生产方式上,有力推动作者结构的大众化与表现方式的现代化。这些新质素与趋势尽管不够成熟和完善,但为学界全面、深入认识和评估中国抗战文学对民族抗战的作用与贡献,提供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角度,对于当代中国佛教文学的复苏和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佛教抗战文学 国民意识 生命体验 作者大众化 白话文体
【分类号】:I207.99
【正文快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动员组织起来、全民参与的民族战争。全国民众统一在抗战救国的旗帜下,一向被视为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中国的政治、文化乃至长期以来一直遭受诟病的国民性,也都在抗战精神的辉映与浸润下产生了新的面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世明;论抗战文学的政治阐释与理性冲突[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章绍嗣;漫议中国抗战文学的世界性[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郝明工 ,杨星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5年05期

4 石天河;关于抗战文学研究的几点建议[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11期

5 傅晓燕;;女性视野中的抗战文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3期

6 刘莺;;同根而生的两支奇葩——浅谈南方局领导下的重庆抗战文学与圣地延安的关系[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7 邵国义;;整体观:研究抗战文学的一个重要问题[J];兰州学刊;2006年07期

8 周勇;;重庆抗战文学研究的新开拓——评《重庆抗战文学与外国文化》[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吴伟强;李怡;;中国抗战文学研究的新的可能[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曹万生;李琴;;中国“抗战文学”特点之再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尤敏;沉风;;走出空洞与苍白——在烽火中诞生、成长的山西抗战文学[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山西抗战文化研讨专集[C];1995年

2 崔洪勋;;山西抗战文学的历史地位和美学意义[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山西抗战文化研讨专集[C];1995年

3 屈毓秀;;奔赴抗日最前线——记延安及后方作家在山西的抗战文学活动[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山西抗战文化研讨专集[C];1995年

4 姚乃文;;在燃烧的土地上崛起的文学[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山西抗战文化研讨专集[C];1995年

5 房福贤;;姚雪垠对抗战文学的贡献[A];纪念姚雪垠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汪树东;;对抗战文学三种叙述模式的分析与反思——纪念抗日战争结束60周年[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刚 (达斡尔族);双重比较视角下的抗战文学研究[N];文艺报;2014年

2 钱志富;抗战文学缺乏经典吗?[N];文艺报;2005年

3 程精棉;融涵当代价值的抗战文学新作[N];光明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金涛;抗战文学,从想象泛滥到历史真实[N];中国艺术报;2013年

5 金炳华;抗战文学:民族精神的火炬[N];文汇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舒晋瑜;抗战文学作品的现状与反思[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苏光文;战争改变中国文学的历史记忆[N];中国艺术报;2005年

8 任明勇;重庆重视“抗战文学与文献”研究[N];西部时报;2008年

9 王学海;纪念:无法拒绝的激励[N];中国文化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傅小平;作家何须被冠名?[N];文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寰鹏;左翼至抗战:文学英雄叙事的当代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璐;“战斗里成长”——论“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人的成长问题[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马卫红;厚德载物:桂林抗战文学传承型特质的历史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晓伟;抗战文学的区域性差异与民族性整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蕾;抗战文学中的重庆主题[D];西南大学;2006年

5 黄俊;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法国形象[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6 冯雁;论新时期以来抗战文学中的日本人形象[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7 赵婧;中国抗战文学中的苏联形象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阴兴良;重庆版《新华副刊》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李新;论抗战文学功能论争中的审美话语诉求[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韶闻;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日本战俘形象[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893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9893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9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