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骨折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创伤性骨折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创伤性骨折 急性应激障碍 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 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分析创伤性骨折患者急性应激障碍(ASD)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防止ASD发生及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唐山第二医院2014年10月~2015年8月创伤性骨折住院患者440例,使用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对患者进行ASD评定,将确诊ASD的11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ASD的3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同时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中文版心理弹性问卷(CD-RISC)、医用焦虑抑郁问卷(HAD)、社会支持量表(SSR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创伤严重度评分法(AIS-ISS)调查,分析创伤性骨折患者发生ASD的主要影响因素。使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经核查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一般情况、疾病特征、焦虑、抑郁、社会支持及心理弹性等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创伤性骨折患者ASD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性格、并发症、创伤史、创伤严重度、受伤时恐惧程度、预后预期、疾病烦扰程度、最糟糕症状天数、焦虑、抑郁、社会支持水平、心理弹性水平、疼痛与创伤性骨折患者ASD的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2.637)、并发症(OR=5.872)、受伤时恐惧(OR=0.629)、疾病烦扰程度(OR=1.545)、社会支持水平(OR=2.672)、疼痛(OR=4.543)是预测创伤性骨折患者ASD的变量(P0.05)。其中合并并发症是ASD的高危因子;女性、疾病烦扰程度大、社会支持水平低、疼痛感受强是ASD的危险因子;而受伤时没有恐惧感是ASD的保护性因子。结论1创伤性骨折患者ASD的发生与性别、并发症、受伤时恐惧程度、疾病烦扰程度、社会支持水平、疼痛因素有关。2受伤时没有恐惧感是创伤性骨折患者ASD的保护性因素;女性、合并并发症、疾病严重烦扰、社会支持水平低、疼痛感受强是ASD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创伤性骨折 急性应激障碍 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73.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英文缩略表10-11
- 引言11-13
- 第1章 创伤性骨折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13-37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13-17
- 1.1.1 研究对象13-14
- 1.1.2 研究方法14-16
- 1.1.3 质量控制16-17
- 1.1.4 统计学分析17
- 1.2 结果17-23
- 1.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17-18
- 1.2.2 创伤性骨折患者ASD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18-22
- 1.2.3 影响创伤性骨折患者ASD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2-23
- 1.3 讨论23-31
- 1.3.1 一般情况对创伤性骨折患者ASD的影响24-26
- 1.3.2 经济及工作情况对创伤性骨折患者ASD的影响26
- 1.3.3 疾病特征对创伤性骨折患者ASD的影响26-28
- 1.3.4 其他心理因素对创伤性骨折患者ASD的影响28-30
- 1.3.5 社会支持对创伤性骨折患者ASD的影响30-31
- 参考文献31-37
- 第2章 综述37-52
- 2.1 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理论37-40
- 2.1.1 相关概念37-38
- 2.1.2 ASD的临床表现38
- 2.1.3 ASD的诊断38-39
- 2.1.4 ASD的发病机制39-40
- 2.2 ASD的流行病学特征40
- 2.3 ASD的评估工具40-41
- 2.4 ASD的影响因素41-46
- 2.4.1 年龄41-42
- 2.4.2 性别42
- 2.4.3 文化程度42
- 2.4.4 性格42-43
- 2.4.5 心理弹性水平43-44
- 2.4.6 社会支持44
- 2.4.7 疼痛44
- 2.4.8 创伤严重程度、并发症及创伤经历44-45
- 2.4.9 焦虑、抑郁45-46
- 2.5 ASD的预测功能46
- 2.6 ASD的治疗46-47
- 参考文献47-52
- 结论52-53
- 附录A 一般资料及疾病因素调查表53-54
- 附录B 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54-56
- 附录C 心理弹性量表(CD-RISC)56-57
- 附录D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57-58
- 附录E 社会支持量表(SSRS)58-59
- 附录F 创伤严重度评分法(AIS-ISS)59-63
- 致谢63-65
- 导师简介65-66
- 作者简介66-67
- 学位论文数据集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敏;刘晓虹;杨爽;;急性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年05期
2 祁娜;崔玉玲;李彦兵;初俊杰;范卫平;;106例急性应激障碍患者的心理状况及个性特征[J];中国卫生统计;2007年06期
3 陈光财;;地震后急性应激障碍4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02期
4 李永宏;王菊花;苟先梅;郑占营;;26例急性应激障碍临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7期
5 张树龙;侯召香;;92例首诊急性应激障碍患者的临床分析与随访[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薛越;马天春;;殡仪馆伴随救治急性应激障碍12例体会[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2年02期
7 李秀丽;车力凡;郭秀红;;交通事故伤后急性应激障碍预测后期应激障碍的价值[J];山东医药;2012年31期
8 马磊,王家同,皇甫恩,苗丹民,舒青,谭庆荣,戴尊孝,魏亚宁;急性应激障碍与多巴胺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06期
9 吕国强,孙维伟,余伟;龙卷风所致急性应激障碍1例[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10 张本;许瑞芬;于振剑;王刚;王聪哲;苗丽玲;;汶川大地震急性应激障碍检出率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建萍;;急性应激障碍咨询一例[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5年
2 曹日芳;汪永光;赵国秋;何晓燕;王义强;傅素芬;;汶川地震后中小学生急性应激障碍及其症状发生情况[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赵国秋;汪永光;王义强;傅素芬;曹日芳;马宁祥;梁胜林;骆建忠;程艳华;李美园;;汶川地震后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率及影响因素[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赵国秋;汪永光;王义强;傅素芬;曹日芳;;汶川地震后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率及影响因素[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苏衡;;早期干预在急性应激障碍中的应用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周佩灵;张雨清;;芦山地震后极重灾区学校师生急性应激障碍结构模型及情绪症状探析[A];心理疾患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第三届心理健康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王义强;;心理危机现场评估技术[A];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心理危机现场干预技术与进展培训资料[C];2011年
8 赵占宏;陈红梅;韩秋利;;舒必利合并乙酰谷酰胺治疗急性应激障碍对照研究[A];第10次全国精神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8年
9 尹星;张雨青;刘正奎;;儿童灾后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曹日芳;汪永光;赵国秋;何晓燕;王义强;傅素芬;;汶川地震后中小学生急性应激障碍及其症状发生情况[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杜恩;车祸后女性要防急性应激障碍[N];大众卫生报;2009年
2 刘军;跟您说说急性应激障碍[N];健康报;2006年
3 王远;灾区外群众亦应“心理疗伤”[N];沈阳日报;2008年
4 惠晓霜;日本:灾民强忍痛苦或损健康[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5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危机与压力管理中心主任 西英俊;灾难面前人的心理变化与应对[N];光明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陶文雅;恶性肿瘤患者知情诊断后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2 李阳;创伤性骨折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583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558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