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08:21

  本文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急性心肌梗死 心理体验 质性研究


【摘要】:目的: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从发病、治疗到即将出院时期的整个阶段的心理体验进行研究,明确患者患病的心理体验,为医务工作者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半结构式的访谈法收集10名AMI患者的资料,应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将AMI患者的患病心理体验归纳为三个时间节点的14个主题和5个次主题。入院前这一时间节点在本研究中定义为患者到达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诊断和治疗之前的时期;入院前的4个主题:对首发不典型症状的迷茫和侥幸、对首发不典型症状的臆断、对症状的警觉、剧痛时的空白心理。住院期间这一时间节点在本研究中定义为患者到达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诊断起至经医生允许即将出院的一段时期;住院期间的6个主题和3个次主题:确诊时的无奈和依赖、AMI引起的将死感、治疗过程中的困惑(手术时间的困惑、术后大小便问题的困惑、AMI相关知识细节的困惑)、PCI手术后的安心感、对AMI的后怕、对过度医疗的担心。即将出院期这一时间节点在本研究中定义为经医生允许3天之内出院的时期;即将出院期的4个主题和2个次主题:AMI后的觉醒、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决心、出院后的担忧(对支架断裂的担忧、对血管二次堵塞的担忧)和角色改变的自卑与悲观心理。结论:本研究的结果为临床医务工作者了解AMI患者的心理状况,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提供了依据。医务工作者应根据AMI患者不同阶段的不同心理体验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提高AMI患者的院前救治水平,促使患者心脏和心理的共同康复,提高病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心理体验 质性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473.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4
  • 1.1 研究背景8-13
  • 1.1.1 AMI的概述8
  • 1.1.2 把握AMI患者心理体验的重要性8-9
  • 1.1.3 AMI患者心理问题的研究现状9-12
  • 1.1.4 质性研究方法12-13
  • 1.2 研究目的13
  • 1.3 研究意义13-14
  • 第2章 研究方法14-16
  • 2.1 研究协作者14
  • 2.2 研究方法14-16
  • 2.2.1 资料的收集方法14
  • 2.2.2 资料的分析方法14-15
  • 2.2.3 伦理措施15-16
  • 第3章 研究结果16-27
  • 3.1 研究协作者基本情况16
  • 3.2 入院前的心理体验16-19
  • 3.2.1 对首发不典型症状的迷茫和侥幸16-17
  • 3.2.2 对首发不典型症状的臆断17-18
  • 3.2.3 对症状的警觉18-19
  • 3.2.4 剧痛时的空白心理19
  • 3.3 住院期间的心理体验19-24
  • 3.3.1 确诊时的无奈和依赖20
  • 3.3.2 AMI引起的将死感20-21
  • 3.3.3 治疗过程中的困惑21-23
  • 3.3.4 PCI术后的安心感23
  • 3.3.5 对AMI的后怕23
  • 3.3.6 对过度医疗的担心23-24
  • 3.4 即将出院时期的心理体验24-27
  • 3.4.1 AMI后的觉醒24-25
  • 3.4.2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决心25
  • 3.4.3 出院后的担忧25
  • 3.4.4 角色改变的自卑和悲观心理25-27
  • 第4章 讨论27-45
  • 4.1 入院前心理体验的讨论27-31
  • 4.1.1 对首发不典型症状的迷茫和侥幸及启示27-28
  • 4.1.2 对首发不典型症状的臆断及启示28-30
  • 4.1.3 对症状的警觉及启示30
  • 4.1.4 剧痛时的空白心理及启示30-31
  • 4.2 住院期间心理体验的讨论31-40
  • 4.2.1 确诊时的无奈和依赖及启示31-32
  • 4.2.2 AMI引起的将死感及启示32-34
  • 4.2.3 治疗过程中的困惑及启示34-38
  • 4.2.4 PCI术后的安心感及启示38
  • 4.2.5 对AMI的后怕及启示38-39
  • 4.2.6 对过度医疗的担心及启示39-40
  • 4.3 即将出院时期心理体验的讨论40-45
  • 4.3.1 AMI后的觉醒及启示40-41
  • 4.3.2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决心及启示41-42
  • 4.3.3 出院后的担忧及启示42-43
  • 4.3.4 角色改变的自卑和悲观心理及启示43-45
  • 第5章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51
  • 缩略词汇表51-52
  • 附录A 知情同意书52-53
  • 附录B 访谈大纲53-55
  • 附录C 入院前心理体验的概念图55-56
  • 附录D 住院期间心理体验的概念图56-57
  • 附录E 即将出院期心理体验的概念图57-58
  • 致谢58-59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一涛;孟宪卿;苏文革;吴彤;魏希进;;情绪因素对健康人心血管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初探[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5期

2 况利,兰长安,李进,张琪,杨德兰,黎雪梅,汪仲春;大学生人格特征4年动态观察[J];重庆医学;2004年06期

3 马达休;梁峻铭;;疼痛科门诊焦虑与抑郁症状调查[J];重庆医学;2006年12期

4 朱冰;;高中生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5 张惠芳,张建霞;人格魅力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5年10期

6 胡丽雅;;宫外孕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年12期

7 许红璐;黄小萍;陈仙;张明;余娜;王若婧;;汶川伤员应激障碍症状观察[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8 高延,杨玉凤,洪琦,韩太真,姚凯南;妊娠期生活事件影响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年06期

9 余达明;;252名瘀血证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年04期

10 仲君萍;;行为转变理论干预促进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效果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宋京晶;施钢;周蜜;;大学本科保送研究生学生人格发展特点的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庄敬旗;张婷;张晓乐;;药学服务中视觉标识系统的研究进展[A];第四届全国医院药剂科建设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单岩;史小艳;张振香;;社区脑卒中患者抑郁情况及相关因素探讨[A];2011年河南省内科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及康复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吉春玲;周厚荣;彭春红;杨秀林;张谦;;GRACE、APACHEⅡ及REMS三种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死亡风险预测价值的比较研究[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贵州省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诊疗新进展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利军;补肾调气法治疗抑郁症的神经电生理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2 汤月芬;孕期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影响、相关危险因素和雌激素受体的关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石建;“心身医学”理论中医药学溯源及其对SLE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4 任其平;主体的在世之在[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黄志强;高压氧改善慢性应激大鼠抑郁症状的效用和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6 王世进;多维视野下技术风险的哲学探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陈洁;新疆公务员生存质量调查和自我健康管理干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8 于春华;吸入性麻醉药在老年冠心病病人非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9 刘子嘉;老年冠心病病人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脏风险评估与保护性因素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10 高敏;心绞痛贴膏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秀峰;情志(怒志)因素与早期高血压病内皮舒张功能障碍相关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张娟;情志(恐志)因素与早期高血压病内皮舒张功能障碍相关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张晶t,

本文编号:567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567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6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