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深层渗滤效应的水泥浆动界面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考虑深层渗滤效应的水泥浆动界面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渗流力学 深层渗滤效应 动界面 运移机制 设计扩散距离 渗透系数
【摘要】:基于渗流连续性方程、Darcy定律及线性滤过定律,建立水泥浆动界面理论模型,分析深层渗滤效应下水泥浆界面的运移机制和封堵机制;应用自主研发的模型试验系统,研究浆液设计扩散距离及沉积层渗透系数的动态变化规律,并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设计扩散距离取决于渗透系数设计上限和注浆参数;受深层渗滤效应的影响,沉积层渗透系数随水泥浆界面运移而动态变化。研究结论可指导注浆设计,对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51309146) 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2012GN011)~~
【分类号】:TU472
【正文快照】: 1引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与日俱增,我国的交通、水电、矿山井下及跨流域调水工程越来越多,各类工程建设中面临的地质条件日趋复杂,流砂、突涌水、沉降变形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社会效益、人员安全以及生态环境[1-3]。多年的工程实践表明,注浆法是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星磊;王建华;;考虑循环软化特性的饱和软土弹塑性本构关系研究[J];岩土力学;2015年03期
2 刘映晶;李罡;尹振宇;夏小和;王建华;;颗粒级配对粒状材料不排水力学特性的影响[J];岩土力学;2015年02期
3 李术才;王凯;李利平;张庆松;胡聪;周毅;刘洪亮;林鹏;;海底隧道新型可拓展突水模型试验系统的研制及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12期
4 张改玲;王雅敬;;高围压下砂土的渗透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4年10期
5 房凯;夏唐代;包柳青;叶建梁;陈士才;;考虑滤过效应的卵砾石层浆液扩散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7期
6 刘泉声;卢超波;卢海峰;刘学伟;;断层破碎带深部区域地表预注浆加固应用与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S2期
7 李术才;韩伟伟;张庆松;刘人太;翁贤杰;;地下工程动水注浆速凝浆液黏度时变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8 陈星欣;白冰;于涛;郭兰杰;;粒径和渗流速度对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迁移和沉积特性的耦合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S1期
9 钱自卫;姜振泉;曹丽文;孙强;;弱胶结孔隙介质渗透注浆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3年01期
10 钱七虎;;地下工程建设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雷进生;碎石土地基注浆加固力学行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2 刘人太;水泥基速凝浆液地下工程动水注浆扩散封堵机理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金山;曲海珠;甘霖;;大埋深粗粒土勘察及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人民长江;2016年09期
2 张龙生;翁贤杰;;塌方影响下凤岭隧道贯通施工技术及数值模拟研究[J];隧道建设;2016年04期
3 岳志华;;西山隧道竖井富水软弱破碎及采空区瓦斯综合治理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16年04期
4 李涛;刘波;陶龙光;单仁亮;;省部级精品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以《城市地下工程》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04期
5 赵鹏;张庆松;郑东柱;朱明听;李鹏;;磷酸盐缓凝剂对水泥基速凝类浆液影响机制的研究与应用[J];硅酸盐通报;2016年04期
6 韦四江;南华;徐耀辉;;连续断裂区域巷道失稳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6年04期
7 田玉冬;王广勋;高建洪;;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安全检测系统集成技术研究[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6年02期
8 邓伟;刘成禹;李红军;郭志武;;乌兹别克斯坦甘姆奇克隧道岩爆特点及其形成机制[J];隧道建设;2016年03期
9 田玉冬;王广勋;高建洪;;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筑安全检测系统技术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6年03期
10 闫帅奇;朱永建;王平;陈鑫源;朱二磊;;构造带极不稳定围岩巷道控制技术及其应用[J];矿业工程研究;201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志鹏;断层软弱介质注浆扩散加固机理及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5年
2 韩伟伟;基于渗滤效应的水泥浆液多孔介质注浆机理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4年
3 张伟杰;隧道工程富水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机理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星磊;王建华;李书兆;;软黏土不排水循环应力应变响应的弹塑性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05期
2 李术才;宋曙光;李利平;张乾青;王凯;周毅;张骞;王庆瀚;;海底隧道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的研制及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3 李利平;李术才;李树忱;冯现大;李国莹;刘斌;王静;许振浩;;松散承压含水层下采煤的流固耦合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4 尹振宇;许强;胡伟;;考虑颗粒破碎效应的粒状材料本构研究:进展及发展[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12期
5 李术才;周毅;李利平;张骞;宋曙光;李景龙;王凯;王庆瀚;;地下工程流 固耦合模型试验新型相似材料的研制及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6期
6 李利平;李术才;赵勇;李树忱;王汉鹏;刘钦;赵岩;原小帅;;超大断面隧道软弱破碎围岩渐进破坏过程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7 王凤波;宋汉周;曹朝雷;;围压作用下混凝土渗透性初步研究[J];人民长江;2011年24期
8 刘恺德;刘泉声;刘滨;龚光庆;;地质异常带巷道稳定控制对策及效果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12期
9 刘萌成;高玉峰;刘汉龙;;模拟堆石料颗粒破碎对强度变形的影响[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11期
10 孔亮;彭仁;;颗粒形状对类砂土力学性质影响的颗粒流模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志明;三峡库区公路碎石土路基渗流弱化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程鹏达;孔隙地层中粘性时变注浆浆液流动特性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3 张霄;地下工程动水注浆过程中浆液扩散与封堵机理研究及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4 徐平;三峡库区涉水滑坡体稳定性的可靠度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黄戡;裂隙岩体中隧道注浆加固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D];中南大学;2011年
6 郭密文;高压封闭环境孔隙介质中化学浆液扩散机制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7 陶高梁;岩土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分形研究及其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孙锋;海底隧道风化槽复合注浆堵水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吴振君;土体参数空间变异性模拟和土坡可靠度分析方法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10 徐海清;离子土固化剂加固滑带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志勤,赵庆,燕平,魏作斌;水泥浆抗腐蚀性能的研究[J];水泥工程;2005年01期
2 马春旭;侯亚伟;赵琥;王清顺;石礼岗;蔡健;;人造微珠表面改性及其在水泥浆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06期
3 马英民;潘国锋;李艳洁;王银玉;;水泥浆密度与流动度自动测量技术[J];电子测量技术;2010年03期
4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玉杰;周文彬;步云鹏;聂东;张子锋;;新型防漏水泥浆在探井中的应用[A];“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吉林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左景栾;吴建光;孙晗森;张平;吴翔;;煤层气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研究[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宗钢 通讯员 周仕明 王其春 谭春勤;工程院研发超高密度水泥浆创世界纪录[N];中国石化报;2011年
2 特约记者 吕晶 通讯员 赵晓东;新型水泥浆固井技术成为吐哈油田特色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6年
3 田真 王新颖;“封堵可是大有讲究的”[N];中国石化报;2014年
4 洪世界;西南油气田 破超高压油气井开发瓶颈[N];中国石化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保寰;偏心条件下水泥浆二界面的切应力和胶结强度的研究及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王元庆;控制深水浅层流灾害的水泥浆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3年
3 徐永辉;深井水泥水化机理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4 姜晓超;耐200℃油井水泥浆的研制[D];吉林大学;2012年
5 黄守国;适合于深水钻井的低热水泥浆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6 李玉杰;纤维防漏堵漏水泥浆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7 张维婷;基于SOPC的固井水泥浆密度智能控制方法研究与实现[D];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
8 胡伟;泡沫水泥浆体系研究与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9 宗孝生;低渗油气田水平井压裂完井固井水泥浆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10 张铎远;浆体性能及井眼条件对顶替效率的影响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41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141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