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增强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反应及易损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纤维增强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反应及易损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框架-剪力墙结构 纤维增强混凝土 地震反应 增量动力分析 地震易损性 塑性铰转角
【摘要】:为研究在关键部位采用聚乙烯醇纤维增强混凝土材料的结构的地震反应,利用Perform-3D软件对一栋10层的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单向罕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2%)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时程反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结构地震损伤程度的增加,纤维增强混凝土的优良性能发挥更加充分,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改善作用也更加明显;结构基本周期对应的加速度反应谱强度S_a(T_1)能较好地反映结构的损伤程度,适合作为地震动强度衡量指标。依据FEMA P695建议的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对22对地震动记录进行标准化处理和调幅,并通过结构地震易损性函数,给出结构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达到"防止倒塌"极限状态的失效概率。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建议可采用墙肢塑性铰转角作为其"防止倒塌"极限状态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结构反应参数。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402,5107830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DB01155)
【分类号】:TU398.2
【正文快照】: 0引言纤维增强混凝土(fiber-reinforced concrete,FRC)作为一种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具有良好的受拉应变硬化特性,能显著改善混凝土基体的脆性,提高混凝土与钢筋界面间的协调变形能力[1],可应用于抗震结构[2]。为掌握FRC构件的基本抗震性能和力学特点,梁兴文等[3-5]针对塑性铰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鼎铨;用改性E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J];玻璃纤维;2002年02期
2 李湘洲;炭纤维增强混凝土[J];新型炭材料;2002年03期
3 李晓军;纤维增强混凝土在日本的研究与开发[J];吉林建材;2005年01期
4 马景峰,陈立君;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应用[J];玻璃纤维;2005年03期
5 倪敬达;于湖生;;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研究进展[J];山东建材;2006年01期
6 程云虹;吕念春;;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动态断裂模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7 李云洲;;浅谈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性能和工程应用[J];山西建筑;2009年27期
8 程云虹;吕念春;;增加荷载作用下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动态断裂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9 小林一辅;;增强混凝土——钢纤维增强混凝土[J];玻璃钢资料;1983年03期
10 虞良;;三维纤维增强混凝土可用于反应堆建筑物[J];国外核新闻;198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军林;蒲心诚;丛钢;;乱向钢纤维增强混凝土抗拉理论研究[A];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全国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1992年
2 梁军林;蒲心诚;丛钢;;乱向钢纤维增强混凝土抗弯拉理论研究[A];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全国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1992年
3 易志坚;蒙云;;纤维增强混凝土抗裂机理初探[A];全国第五届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4 张少波;华渊;姜稚清;;C—P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弯曲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8年
5 ;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A];力学与西部开发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张庆宗;张福保;;钢纤维增强混凝土整体弹性模量的理论计算[A];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全国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1992年
7 费志强;杨维国;徐国彬;;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8 邓宗才;孙宏俊;李建辉;王璋水;;低掺量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的轴拉性能[A];先进纤维混凝土 试验·理论·实践——第十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陈兴芬;胡显奇;;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开发和应用[A];第七届全国纤维水泥制品学术、标准、技术信息经验交流会暨第二届三次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水泥制品分会纤维水泥制品专业委员会、第二届二次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建材料分会建筑结构与轻质板材专业委员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郭晓辉;李银山;;短纤维增强混凝土断裂能的测试方法[A];全国第五届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小毛;用高性能纤维强化建筑工程[N];中国化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谈;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UHPFRC)的实验研究及低速冲击有限元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孙向阳;PVA纤维增强混凝土小跨高比连梁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涂小青;界面力学性质对纤维增强混凝土拉拔力学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初探[D];广州大学;2012年
4 张广磊;轮载作用下双纤维增强混凝土在桥面铺装层中的应力特征与损伤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宏伟;纤维增强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6 潘炳衡;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冲击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程宇;对三维编织钢纤维增强混凝土静力学性能及其冲击压缩性能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熊智文;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凝土动、静态力学性能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9 肖素岗;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及氧化铝空心球对其性能的影响[D];长安大学;2010年
10 张伟;改性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抗疲劳性能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609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160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