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钢纤维-水泥基界面过渡区纳米力学性能

发布时间:2017-11-23 11:31

  本文关键词:钢纤维-水泥基界面过渡区纳米力学性能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力学性能 扫描电子显微镜 界面过渡区 微观结构


【摘要】:研究不同水灰比条件下的钢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过渡区(ITZ)的纳米力学性能。通过纳米压痕试验,测试界面过渡区及其附近区域的荷载 压痕深度曲线,运用Oliver-Pharr方法研究了弹性模量和硬度分布规律并绘制相应的微结构表征云图,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ITZ形成机制。此外,利用反褶积法对ITZ的弹性模量及压痕硬度的频率分布曲线进行多峰拟合,得到了各相的频率分布。结果表明:不同水灰比样品界面过渡区的厚度均为40μm左右;在界面过渡区内,弹性模量和压痕硬度的最弱点在距纤维表面20μm附近,且水灰比越大,弹性模量与压痕硬度值越小;随着水灰比的增大,界面过渡区孔洞和低密度水化硅酸钙含量逐渐增高,高密度水化硅酸钙含量逐渐降低。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78367)资助
【分类号】:TU528
【正文快照】: XU Lihua,YU Hongyun,CHI Yin,DENG Fangqian,HU Jie(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随着社会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强,钢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以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的优势,正逐步取代普通混凝土成为土木工程中应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露一;郑志河;邵慧权;范鹏云;;混凝土界面过渡区不均匀特性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2 张承志;陈义荣;蒋家奋;;水泥浆—集料界面过渡区显微硬度研究及扫描电镜观察[J];上海建材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3 陈惠苏,孙伟,赵庆新,STROEVENP,STROEVENM;纤维曲率对界面过渡区初始微观结构影响的计算机模拟[J];硅酸盐学报;2005年04期

4 江晨晖;吴星春;胡丹霞;;界面过渡区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及其改善措施[J];中国建材科技;2006年02期

5 吴浩;姚燕;王玲;;绿色高性能充填材料界面过渡区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6年04期

6 王振军;沙爱民;;水泥混凝土浆体—集料界面过渡区结构与性能试验技术[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7年02期

7 佘安明;水中和;王树和;;干燥大温差条件下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8年04期

8 马德利;詹炳根;郑蓉美;孙道胜;盛宏玉;;硫酸钠环境中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特点[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9 陈惠苏;孙伟;STROEVEN Piet;;水泥基复合材料界面过渡区体积分数的定量计算[J];复合材料学报;2006年02期

10 郑克仁;孙伟;赵庆新;张云升;周伟玲;郭丽萍;;基于混凝土基体和界面过渡区性质的疲劳方程[J];硅酸盐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惠苏;孙伟;赵庆新;Stroeven Piet;Stroeven Martijn;Sluys Bert;;纤维-水泥浆体界面过渡区初始微观结构的计算机模拟[A];先进纤维混凝土 试验·理论·实践——第十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吴崇豪;廖惠雯;简国璋;;轻质骨材混凝土界面过渡区之微观分析[A];“第九届全国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叶正茂;常钧;芦令超;程新;周宗辉;;硫铝酸盐水泥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水泥制品分会第七届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惠苏;孙伟;叶光;Stroeven Piet;Stroeven Martijn;van Breugel Klass;;邻近集料表面间距变化对水化前后集料-浆体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郑安顺;彭献生;林建国;;轻质骨材含水状态对混凝土过渡区微观性质之影响[A];“第九届全国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颜聪;黄中和;汤兆伟;;从轻质骨材及界面过渡区特质探讨轻质混凝土之强度与耐久性[A];“第九届全国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邱晨;张亚梅;;骨料尺寸与水灰比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结构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陈惠苏;孙伟;叶光;Stroeven Piet;Stroeven Martiji;van Breugel Klass;;邻近集料表面间距变化对水化前后集料—浆体界面过渡区微观结构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水泥基材料论文集(下册)[C];2003年

9 吴少鹏;玄东兴;水中和;;混凝土近表面裸露骨料与基体的力学行为[A];第九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卷)[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占华刚;集料-基体界面对水泥基材料碳化性能的影响[D];东南大学;2015年

2 杨磊;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特点与碱硅酸反应的关系[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魏国强;碱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4 郑蓉美;盐对界面过渡区组成与结构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5 王晓海;碱环境下硬化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组成和结构[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6 舒畅;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和冻融耐久性纳米划痕表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7 马德利;锂盐抑制混凝土碱硅酸反应的机理[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8 王荃;活性混合材料抑制混凝土碱硅酸反应的机理[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183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2183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1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